| 分类: 新闻和随想 |
中国博啦网的编辑同志让我写一篇关于“该不该弃龙”的文章,这是发生在12月初的一件关系到中国人信仰问题的争执。以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 吴友富教授为首的上海市哲学社会规划课题小组提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因此要放弃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形象。这个观点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群情激昂的辱骂声和赞同声不绝于耳。有资料显示,目前反对者明显占上风。
我不想刻意要顺从民意,赞同护卫“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一直认为这个一个无稽之谈的事情,不想费口舌。但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这么轻易、如此大胆的公然挑战全民族的信仰?一个上海市的地方组织,竟然大言不惭的研究起民族的信仰问题,是不是显得中国人太把信仰当儿戏了?
龙虽有“眼露凶光,七窍生烟,张牙舞爪,呼风吸雨,吞食百畜”之“不良形象”,但作为民族亘古的形象,怎么能说变就变呢?世界上许多民族从图腾崇拜时,都奉畏惧的动物为神、为民族的形象,比如俄罗斯人以“双头鹰”为民族形象,中国人过春节之所以叫“过年”,就是因为“年”是古代中国人最怕的猛兽,于是每到暑寒交替,就过过“年”,图吉利。在我国各民族的图腾中,也有“狼”、“蛇”的形象,为什么外国人说中国“龙”太凶猛了,马上就有“该不该换龙”的研究课题了?
说“龙是中国人共同的图腾”可能还有待商榷,但龙作为民族共同的信仰绝无异议,“我们是龙的传人”,这是自古相传而来的传统,从文化到装饰,从生活到心理,龙无不是中国人崇拜的民族形象,因此龙是全国各民族的统一形象,是高于图腾崇拜的“信仰崇拜”。龙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特征,同时也有正气的内涵。虽然古代也有“抽龙筋、剥龙皮”、“叶公好龙而被龙吓”的故事,但这些龙是镇海龙或天龙,并非广义的龙,单纯从这一点,就说中国古人也恨龙,这是不正确的。而外国人把龙形容成“邪恶”的形象,是不是真实如此有待考证,如果确实如此,那是一种曲解,中国人不但不应马首是瞻地去改,而是更应该光明正大地去为龙“正身”,去宣传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龙有正义和力量的象征,所以中国人以“能降伏龙”来形容人的勇猛,而外国人更应该从龙的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力量。如果华夏子孙仅凭外国人“抚皮搔痒”的浅肤认识、仅凭一些对传统故事的误传诈解,就要去改变龙的地位,那是彻头彻尾的“忘本”和“不自信”的表现。
鲁迅先生若干年前就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说中国人为什么对自己没有信心。今天用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对那些试图要改变龙的地位的人来说,再恰当不过。放眼看下去,中国人丧失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又何止一个“龙的地位”问题?近二十年来,中国人都是因别人而改变着自己的信仰,洋节过得比中国的传统节日还要热闹,貌似神离的“洋名”充斥着大街小巷,中国人为外国人的态度,改变自己的东西还少吗?
直到今天,美国两大政党自认“驴”、“象”为形象时,中国人却自己认为“龙”的形象不太好了,要改了。我真不懂:龙比驴、象,还有狼、蛇差在哪了?为什么要改变有“脊梁”和“灵魂”美誉的“龙的形象”?难道我们真的想以刘翔跨栏的速度,去一步一步地丢弃我们的信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