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地当权者小看了中国的住房需求量

(2006-12-29 11:12:54)
分类: 热踪评论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房价暴涨,这个“令当权者不安、老百姓不满”的问题,依然将是2007年一个严重的社会“疑难杂症”。我们注意到,近来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官员的一系列表态。建设部说:2007年要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促进各地盘活存量土地、节约挖潜;国土资源部表示:从明年元月1日开始,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费,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倍,从原来的最高每平方米70元上涨到140元,同时表示2007年土地“闸门”关得将更加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超过2006年的400万亩。

这些规定当然利国利民。全国新增建设工业用地由于出让价格低,一年要流失近550亿元;一些地方和城市“爷爷卖孙子的口粮”,2010年的用地指标都已经用完了,这些都要求建设和土地的当权者要加大土地的调控力度。但是,严控建设用地指标,不断提高用地价格,这对2007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势,特别是对时下的平抑房价的总目标的不利影响,我们切不可小看。

2005年上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曾对房市造成过一定的影响,但到了下半年还是冲破了“宏观调控显示威力”的“神话”。这里面就是一个“小看中国住房需求”的问题。几年来,国家宏观调控基本都是从“打压房地产开发企业”入手,先是实行“准入制”和土地新政,再收缩银根,砍断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后来又加大对住宅销售过程中的控制,规范房地产销售行为,再后来就是提出节能和户型要求,加大税收征力度。条条都切中房地产企业的“要害”,独独不见“控制土地成本”等有利于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以及对住宅需求量的正确认识。我们不禁要问:房地产企业的成本不断提高,土地越来越少,开发的风险越来越大,房价能下降吗?

2005年当时有关部提出:中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超过26。后经发现统计有误,应只有172005年有关部门还提出:中国房地产空置率有20%以上,市场已供大于求,需求出现了虚高。后经发现统计中也存在误差,他们把刚刚交付正在卖的房子,以及物管用房、地下室建筑面积全部算入空置房,显然不合理的,而去年的房地产空置率只有1%左右。以上两条统计之误差纯非偶然,很明显能看出当权者的“急功近利”思想。

而中国的实际住宅购买力怎样呢?让我们看看楼市的火暴程度吧,房价的高涨一点没有削减老百姓“买涨不买跌”的热情,笔者经常购房者说:“不管房价涨不涨,我明年上半年一定要买房结婚的”,这就是中国人的购房消费心理的特征之一。在中国当今时代,哪一对年轻人结婚不要住新房?随着老一代房改房老化,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住宅需求近来呈现“稳中有升”。2004年全国住宅投资总额达13158亿元,2005年投资总额为10768亿元。住宅交易量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修整后的空置率,计算出2005年全国商品房交易量增长率约为10%左右,这期间经历了上半年宏观调控下出现的临时下跌,而且中国商品房平均价格上涨了19%不管上半年怎么下跌,需求始终是存在的,一时收缩了,下半年需求理所当然地要爆发。中国住宅的实际需求量是何等之大!

2007年还没有到来,当权的两部委提出收缩土地,同时提高地价,不能不让人对2007年的房价进一步上涨产生担心。要知道:建设用地400万亩中有相当一部分指标是用于“开发区”的新一轮扩张的,而实际上,统计显示:全国新兴开发区占用的建设用地,地均创造GDP和税收并不及过去审批的、零散型的建设用地,同时,各地由于不同程度的挤占住宅用地指标,今后的住宅用地供应日趋减少,400万建设用地指标,即使全部用来盖住宅楼,也不过30亿,而专家估计中国未来五年,住宅至少需要150亿。与此同时,国家对规划控制力度的加大,能建高密度的住宅区,容积率偏偏只有1.0不到,这不是同样浪费土地资源吗?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拆并处于当权者的“严控”之下,土地集约型开发速度不大,基本农田又得不到提高,这样的土地管理政策进入了“越统越死”的程度,既不利于平抑房价,也不利于土地调控中的国家利益。

当权者继续小看中国的住房需求,不尽快对症开出猛药,扩大住宅供应量,加快土地集约型开发,减少住宅开发成本,中国的房价怎么能下得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