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性论》笔记——第一卷:论知性,第三章:论知识和概然推断

(2018-12-16 16:12:25)
标签:

读书

人性论

休谟

哲学

分类: 哲学笔记

第三章 论知识和概然推断


第一节 论知识


七种哲学关系分为两类。

  1. 类似、相反、程度、数量:观念的关系,带来确定的知识。其中前三种属于直观的范围,后一种属于理证的范围。
  2. 同一、时空、因果:实际事物的关系,属于直观的范围,只能带来概然的知识。


几何学虽然缺乏算术和代数所特有的完全精确性和确实性,但比起感官和想象的不完善的判断来仍然是优越的。 


数学家和哲学家为了掩饰谬误,经常声称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的观念的本性非常细致和精微以致于不是来源于印象,而这显然违背了复制原则——观念都来自于印象的复现。


第二节 论概然推断;并论因果观念


知识来自于推理,而七种哲学关系的目的正是为了推理。一切推理都是为了比较和发现对象之间恒常或不恒常的关系。

无论两个对象是否处于感官之前,这种比较都可以进行。如果两个对象都处于感官之前,那么我们将二者间的比较称为知觉而非推理。所以,对同一关系和时空关系所作的观察不成为推理。

只有因果关系才能通过呈现于感官之前的对象发现感官之后的对象。其实,其他两种关系(同一和时空)也只有在影响因果关系或被因果关系影响时才能在推理中被应用。


观念来自于印象。那么,“因果关系”的观念来自于什么印象?

因果关系的观念来自于对象间(原因和结果间)的某种关系。

第一种关系是接近关系。

第二种关系是接续关系(即因先于果)。


然而,上述两种关系只是因果关系的必要条件。为使因果关系成立,还需要考虑一种“必然的联系”——我们通过如下两方面加以考察。

  1. 为什么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原因呢?
  2. 为什么那样一些特定原因必然要有特定结果呢?我们对因果互推所怀的信念的本性是什么?


第三节 为什么一个原因永远是必然的


哲学中有一条一般原理:一切开始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原因。这是当然的吗?

首先,这一条原理没有直观确实性。因为那四个“观念不变时也保持不变的关系”(类似、数量、程度、相反)中不涵摄这条原理。

其次,这一条原理没有理证确实性。因为我们不能证明:“没有某种产生原则的东西不能开始存在。”


既然这一条原理不是由知识或是科学推断而来,那么就一定是来自经验。


第四节 论因果推理的组成部分


当我们从原因推到结果时,原因要么直接来自于、要么通过其次级原因来自于记忆印象或感官印象。


第五节 论感官印象和记忆印象


对于因果推理,我们有三件事情需要说明:

  1. 原始的印象;
  2. 向有关的原因观念或结果观念的推移过程;
  3. 那个观念的本性和性质。

它们分别对应着本节、第六节和第七节。


感官所发生的印象的原因是人类理性所不能解释的。不过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并不重要。


记忆和想象的差别在于记忆较大的强烈和活泼程度。

伴随着记忆和感官的信念来自于知觉的活泼性,它构成了判断的最初活动,并奠定了因果推理的基础。


第六节 论从印象到观念的推断


我们只能根据经验从一个对象的存在推断另外一个对象的存在。

在我们亲见的特定原因和结果结合在一起的所有例子中,原因和结果都曾被感官所知觉并被记忆下来。而在我们对它们进行推理的一切情形下,只有一项被知觉或被记忆,而另外一项却是依照我们过去的经验加以补足的。

由此我们发现因果之间的新关系:恒常结合。

接下来我们要考察依据恒常结合来进行推断的本性:是必然联系依靠于这种推断还是推断依靠于必然联系?


经验是借着理性来决定因果推移的吗?因为不可能有理性的论证来证明:我们所没有经验过的例子类似于我们所经验过的例子,所以经验不是依靠理性来决定因果推移的。

也可以说明经验不是依靠概然推理来决定因果推移的。

另外,以下推理也没有任何依据:认定在任何一个例子中,一个对象被另一个对象的产生涵摄着一种能力,且这种能力和它的结果有一种联系。

所以,我们只是假设,却永不能证明,我们所经验过的那些对象必然类似于我们所未曾发现的那些对象。


第七节 论观念或信念的本性


对一个对象有观念并不一定对它有信念。

根据原因或结果而进行的一切推理都归结到关于事实的结论,即关于一些对象的存在或是它们的性质的存在的结论。

不过,对一个对象的存在的观念或是信念并不对这个对象的观念有所增减。

然而,一个对象的存在的单纯概念和对它的信念之间毕竟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必然存在于我们想象这个观念的方式之中。


在信和不信命题之间有什么差别呢?在被直观或理证所证明的命题方面,容易回答这个问题。但在因果推理中没有这种绝对必然性。

信念不是一个单纯观念,而是形成一个观念的特殊形式;它只改变我们想象任何对象的方式,所以它只能给予我们的观念一种附加的强烈和活泼程度。


第八节 论信念的原因


当任何印象呈现于我们的时候,它不但把心灵转移到和那个印象关联的那样一些观念,并且也把印象的一部分强力和活泼性传给观念。

在使观念活跃起来这点上,类似关系的效果是很普遍的,比如由眼前的照片而产生友人的观念。

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与现前印象的结合同样可以使观念活跃起来。


假设有一个对象呈现出来,我从它推出某种结论,而给我自己形成信念。这个信念现象只是内心现象。

现前的印象为什么是观念和伴随它的那种信念的真实原因?

  1. 我们之所以能根据一个对象的出现推断另一个对象的存在,只是凭着作用于想象上的习惯。
  2. 信念乃是我们因为一个观念与现前印象发生关系而对那个观念所作的一种较为活泼而强烈的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因果判断时所依据的经验可以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我们来不及反省和推理,习惯就已发生了作用。

而且,因为“相似的对象在处于相似的环境下时,永远会产生相似的结果”这条原则,即使不经过几万次的实验也可以获得习惯性。


第九节 论其他关系和其他习惯的效果


除了因果关系之外,类似关系和接近关系也是现前印象和“相关对象”的结合原则。那么,信念除了起于因果关系外,还可以由接近和类似关系得来吗?

有两个我知觉系统:

知觉系统1:由记忆形成,是记忆和感官的对象。

知觉系统2:被习惯与知觉系统1联系起来,由想象形成,是判断的对象。

这两个系统中的观念都被称为“实在物”。


虽然接近和类似关系对帮助因果关系、在想象中以更多的力量灌注于相关的观念,但当它们单独出现的时候其影响是微弱和不确定的。因为仅仅依靠接近和类似关系由印象虚构一个对象,那个对象一定是微弱、易变和不可信任的。与此相反,通过因果关系呈现的对象则是确定而不变的。

不过,接近关系和类似关系仍然有一种增加意见的信念和概念的活泼性的作用。

接近关系的作用的例子如去了与摩西或福音书所记述的事件所发生的地点就会更加相信这些事件。

类似关系的作用的例子如运动的传达(一个物体的撞击导致另一个物体的运动)体现了原因与结果的类似关系从而被人们认为比其他结果更为自然。

类似关系的作用的另一个例子是一个站在耸立的海角的顶巅上的人比只听到海水的吼啸的人对汪洋大海有更为活跃的概念,这是来自于由视觉接收到的映象与所推断的对象之间的类似关系。

类似关系的作用的第三个例子是人们容易轻信别人,这来自于观念和事实间的类似关系——因为我们对支配人性的原则有了经验,所以对人的忠实可靠发生一种信任,于是认为他人的观念和事实是类似的。


类似关系和因果关系结合起来时,既然能加强我们的推理,所以如果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了类似关系,也就足以把我们的推理几乎完全摧毁。比如人们不信来世是因为来世状态和现世生活没有类似关系。


习惯可以在两种不同方式下作用于心灵因而加强一个观念。第一种方式即依靠经验。另一种方式是观念因为不同于经验的其他原因而常常出现于心灵中。第二种方式的例子是教育,这种并非来自于经验的习惯甚至压倒了来自经验的习惯,盲目地被信从的原则压倒了那些由抽象推理或实验得来的原则。


第十节 论信念的影响


苦乐的知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推动原则。痛苦和快乐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出现在心灵中:一是出现于印象中(使人现实地感觉到),二是出现于观念中。

印象激动心灵的程度最高,但每个观念并不都有同样的效果。自然的措施极其谨慎,似乎细心地避免了两个极端的不便——一个极端是只有印象影响意志而对观念(如对灾难的预见)无动于衷,另一个极端是每个观念都影响我们的行动以至于我们的心灵不会享到片刻的平静和安宁。


观念和印象的差异就在于强力和活泼性,而信念的作用在于增强观念的强力和活泼性以使其接近印象。


刺激我们的情感几乎绝对必需一个信念,且情感有利于增强信念从而使观念更加活跃和生动。


观念需要真实和实在两个条件以便使想象对它们感到愉快。不过,即使缺乏真实,活泼而有力的想象也足以取得信念和权威。另一方面,生动的想象往往会堕落为疯狂或愚痴。当想象获得活泼性时,我们无法区别真伪,每一个模糊的虚构或观念就都和记忆的印象或判断的结论具有同样的影响,也都被同样地看待并以同样力量作用于情感。

然而,虚构在其原因和作用方面比起信念来却远为逊色。


第十一节 论机会的概然性


将人类理性分为三种:

  1. 根据于知识的推理;(知识:由观念的比较得来的那种信据。)
  2. 根据于证明的推理;(证明:由因果关系得来而完全没有怀疑和不确实性的那些论证。)
  3. 根据于概然推断的推理。(概然推断:仍然伴有不确实性的那种证据。)

以下考察根据于概然推断的推理。


概然推断可以分为两种:

  1. 建立在机会上的;
  2. 建立在原因上的。


机会的本性是使想象不论在考虑那个被视为偶然的对象的存在或不存在时,完全保持一种中立。

多数的相等机会借着什么方法作用于心灵上,并产生信念或同意?——思想的活泼性即冲动依照机会的各种情况的概率分裂成为片段,而观念的活泼性与冲动程度成正比例,而信念与观念的活泼性原是一回事。


第十二节 论原因的概然性


对于机会的概然性的说明是为了协助说明原因的概然性。

原因的概然性有几种。

  1. 随着例子的增加由概然推断逐步发展到证明。
  2. 经验和观察中含有相反的情况。

一切结果和原因间的联系都是同样必然的。结果的相反并非发生于原因中的偶然性,而是发生于相反原因的秘密作用。


几个过去的相反情况通过两个不同途径给予我们以对将来的一种踌躇的信念。

  1. 通过产生一种不完善的习惯和由现前现象推到相关观念的不完善的推理。但这(立刻发生作用的习惯,不容有任何反省的时间)并不是在推理中最通常影响心灵的那个原则。
  2. 根据知识并根据反省过去实验的相反情况而进行推理。


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说明,作如下考虑——按:实际上非常浅显。

  1. 概然性总存在相反的可能性。原因的概然性依靠于实验的相反情况,过去的实验在将来至少会成为一个可能。
  2. 可能性和概然性在本性上相同、数目上相异。
  3. 结果是由来自原因的各个部分的若干结果的联合而发生的。

上述1~3的结合,说明伴随着概然性和可能性的信念是一个复合的结果;概然性中由较多数的心象集合起来产生较大的活泼性。


我们不能得出超出对象以外以及经验以外的结论:这个原则在概然性推论中得到了一种新的证信程度。

  1. 这种推论中的结论显然不是来自于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对象的已知性质。
  2. 需要想象将过去实验中互相符合的意象相融合。


两个值的注意的附论。

  1. 只有来自于经验(而非来自于想象)的心象的结合才能产生信念。
  2. 心灵偏向较大数目的倾向并非取决于情感(情感察觉不到细微的差别)而取决于习惯和通则。


除了由不完全的经验和相反的原因发生的这两种概然性外,还有由类比发生的第三种概然性。

所有因果推理都建立在两个条件上:两个对象在过去经验中的恒常结合和现前对象与那两个对象之一的类似关系。这第三种概然性便发生于较弱的类似关系。


第十三节 论非哲学的概然推断


  1. 印象的减弱会使推断的证信程度减弱。我们根据自己所记忆的任何事实所建立的论证 ,随着那个事实的或远或近 ,而有或大或小的说服力量 。
  2. 一个新近做过的 、并在记忆中仍然新鲜的实验 ,比一个已有几分忘却了的实验更为感动我们 ,而且对于判断也如对于情感一样有较大的影响 。
  3. 中间环节过多的证明的证信程度可能还不如概然推断。然而,如果这些中间环节都是类似的(如书籍的印刷),那么他们对于证信程度减弱并不会太强。
  4. 由我们鲁莽地形成的通则得来的那种概然性,这些通则就是偏见的来源。

人们为什么作出通则,并允许通则影响他们的判断,甚至违反现前的观察和实验 ?因为就习惯的本性而论,它不但在所呈现出的对象和我们所习见的对象恰恰相同的时候以它充分的力量发生作用,而且即当我们发现了相似的对象的时候,习惯也要在较低程度内发生作用。

习惯虽然是我们一切判断的基础 ,可是有时候它却对想象起一种违反判断的作用。在存在复杂原因的场合,如果多余原因对想象的影响盖过了必需原因的影响,以至即使在必需的条件不存在的时候,它们也促使我们想到那个通常的结果。

在因果推理中,理性的通则(对关键原因的识别)带来判断,而感性的习惯(眼前呈现的对象与经验中的原因相似)带来想象,判断和想象可能是对立的。

通则可以违反判断而在想象上起作用,也可能与判断结合而增强它的作用。


每一种还没有达到知识地步的意见或判断,完全由知觉的强力和活泼性得来,而且这些性质就在心中构成我们对对象的存在所具的信念。

  1. 这种强力和活泼性在记忆中是最为明显的;
  2. 知觉和强力和活泼性的次一级程度是由因果关系发生的那个程度;
  3. 当我们不曾观察到可以产生强烈习惯的足够多的例子时,或者当这些例子互相反对时,或者当类似关系不精确时,或者当现前印象微弱而模糊时,或者当经验有几分消失于记忆之外时,或者当联系依靠于一长串的对象时,或者当推论虽然由通则得来、可是并不符合于通则时:在所有这些情形下,随着观念的强力和强度的减低,证信程度也就减低了。


第十四节 论必然联系的观念


有没有必然观念?如果有的话,它一定来自于某个印象。

必然性永远被人归于因果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因果关系所连接的两个对象是接近的和接续的。但从某一个例子中,我们无法再前进一步。

如果我们观察很多例子,初看起来这只是那一个例子的重复,给不了我们什么新的观念。然而,再进一步探讨,我们发现重复作用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印象:习惯——在屡次重复之后,在对象之一出现的时候,心灵就被习惯所决定了去考虑它的通常伴随物,并因为这个伴随物与第一个对象的关系(接近、接续)而在较强的观点下来考虑它。给我以必然观念的就是这个印象或这种决定。


我们正在考察的是哲学中最高深的问题之一:关于原因的能力或效能的问题。


原因的效能观念不可能来自于理性,只可能来自于经验,由此我们必须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效能可以被心灵所发现、效能的作用可以被知觉。

  1. 唯理派认为能力寓于上帝。然而既然所有观念都来自于印象,那么上帝的观念也来自于相应的印象。如果任何感觉印象或反省印象都不涵摄效能,那么也不可能在上帝的观念中发现那种效能。
  2. 有些人主张第二性原因的效能,但这种效能同样也是不可能被发现的。
  3. 有些人主张我们将心中感觉到的效能转移到我们不能在其中直接发现它的物质上,但是我们没有心灵可以控制物质的证据。
  4. 一般的能力观念必然可以使我们想象这个观念的某个特定的类别。但实际上我们在任何特定的存在物中都无法发现这种能力,所以效能的一般观念也是不存在的。

综上,我们可以推断说,当我们谈到一个存在物赋有一种与结果成比例的效能时,当我们说对象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并假设这种联系依靠于对象中的任何一个所赋有的效能时,我们其实没有任何明确的意义。

以下进一步探讨原因的效能观念的本性和来源。 


类似的例子的重复构成了效能或者说是联系的本性和来源。类似例子的重复有一种扩大效果,它产生了作为必然观念的来源的某种新东西。

然而,必然观念或效能观念并不表象任何属于恒常结合着的对象的任何东西。所以,虽然类似的例子是必然观念的最初来源,但我们必须转向其他方面去寻找必然观念的来源。

必然观念或效能观念是心灵由一个对象转到它的通常伴随物的倾向。必然性是一种存在于心中而非存在于对象中的东西。

原因的效能或功能既不存在于原因本身,也不存在于神,也不存在于这两个原则的结合中;而完全是属于思考过去全部例子中两个或更多对象的结合的那个心灵。换言之,能力和必然性乃是知觉的性质,不是对象的性质,只是在内心被人感觉到,而不是被人知觉到存在于外界物体中的。

虽然,自然的作用是独立于人类思想和推理之外,因而对象之间有接近关系和接续关系、相似的对象可以在若干例子中被观察到有相似关系都是独立于知性活动之外的。但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我们绝不能在它们身上发现能力或必然联系。


由于必然观念的本性依赖于因果推断的本性,所以我们采用了先因果关系、后必然观念的考察次序。现在我们要给原因和结果下两个精确的定义。

  1. 原因是先行于、接近于另一个对象的一个对象,而且在这里凡与前一个对象类似的一切对象都和与后一个对象类似的那些对象处在类似的先行关系和接近关系中。
  2. 一个原因是先行于、接近于另一个对象的一个对象,它和另一个对象那样地结合起来,以致一个对象的观念就决定心灵去形成另一个对象的观念,一个对象的印象就决定心灵去形成另一个对象的较为生动的观念。


最后,我们得出一些结论以消除哲学中的一些偏见。

  1. 一切原因都属于同一种类。
  2. 必然性只有一种,精神的和物理的必然性的区别并无根据。必然性和机会是对立的,两者之间并无任何中介。
  3. 每一个开始的存在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并没有绝对的或形而上学的必然性。
  4. 相信某些对象的存在意味着我们通过所经验到的对象间的结合从而产生对这些对象的观念,所以存在并无神秘性。


第十五节 判断原因和结果所依据的规则


一切对象都有互为因果的可能。以下是一些我们借以知道它们什么时候确实互为因果的通则。

  1. 因果在时空上接近。
  2. 原因先于结果。
  3. 因果之间有恒常结合。
  4. 同样的原因永远产生同样的结果,同样的结果也永远只能发生于同样原因。(所以当我们借助清楚的实验发现因果关系时,不必等待重复就可将结论推到同类现象上。)
  5. 若干不同的对象产生了同样结果时,一定是借着它们的某种共同性质。
  6. 两个相似对象的结果中的差异,必然是由它们互相差异的那一点而来。
  7. 当任何对象随着它的原因的增减而增减时,那个对象就应该被认为是一个复合的结果,是由原因中几个不同部分所发生的几个不同结果联合而生。
  8. 如果一个对象完整地存在了任何一个时期,而却没有产生任何结果,那么它便不是那个结果的唯一原因,而还需要被其他可以推进它的影响和作用的某种原则所协助。


第十六节 论动物的理性


畜类也和人类一样赋有思想和理性。

人类在选定手段以达到目的时、作出趋向自卫以及取得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行为时是被理性和意图所指导的。动物也是类似的。


我们根据动物的外表行为与人类的类似,判断出它们的内心行为也和人类类似,进一步推断内心行为所由以发生的原因也彼此类似。

动物的推理也是将印象作为判断的基础并将推断建立在经验之上,从而经验借着习惯产生作用。这和人类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

#读书笔记/《人性论》/第一卷

http://s9/mw690/001mgoYzzy7qbN4Et8A2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