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救赎——孙瑞雪《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摘录(6)
(2015-03-03 15:59:49)
标签:
自我教育育儿 |
分类: 读书笔记 |
《完整的成长》(孙瑞雪)读书笔记摘录
六、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儿童天生就是“精神贵族”,但是如果出生后的环境是个世俗的环境,他的“精神贵族”的风格和风范就会被取消。
在爱和自由中,儿童“精神贵族”的本相得以保留,在同样的环境、在十几年的生活中固定下来。然后,他既可以“入乡随俗”,融入传统生活样式中,还可以再回到“精神贵族”的生活中去。
2、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
由于在我们文化和生活的周围,许多成人并没有成长到可以拥有精神生活的程度,这导致儿童生存的环境中就没有精神生活。儿童从哪里获得精神生活呢?这个来源只能是动画片、音乐、绘画和书籍,但是最后的精神活动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互动。
我把精神理解为儿童对真善美的了悟。
精神生活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嗜好,人类的核心正源于此,而儿童尤为敏感。只是成人并没有预备这样的精神环境。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精神生活,这阻断了儿童的精神生活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呼应。
有些孩子在认知还未成长起来时,精神的需求就开始了。
(纪伯伦:《论爱》)“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纪伯伦:《论哀乐》)“当你欢乐的时候,深深地内顾你的心中,你就知道只不过是那曾经使你悲哀的,又在使你欢乐。当你悲哀的时候,再内顾你的心中,你就看出实在是那曾使你喜悦的,又再使你哭泣。”
只有儿童能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心灵世界中。他们先满足些许的物品的需要,那也是精神发展的工具的需要,随后他们对物质世界和世俗世界就不再看见,或者不再感兴趣。
大多数成人都会为物质世界、世俗世界所烦扰。他们需求于物质世界,依赖物质世界,研究物质世界,享受物质世界,争取物质世界,分割物质世界,设计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献身于物质世界。
如果被物质世界锁住,人就无法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创造的可能就不存在了。
如果我们长久地让儿童在这样的伪精神氛围中生存,儿童的精神生活没办法得到正常的回应,精神就沦陷了。
如果我们听到粗俗的话语感到不舒服,那就是你有辨别了;如果我们听到枯燥的话语感到很难过,那就是你有向往了;如果我们听到无聊的话语感到想逃避,那就是你有选择了;如果我们听到难听的话语感到挥之不去,那就是你有需求了。
如果儿童在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的层面(我们相信直达精神的生命现象)不被阻碍;如果这些部分都可以正常地流动,或是升华,儿童内在的机制就一定会到达精神。因为只有到达这一站,人才自由,不被限制。只有到达精神,才能创造出自我。这就是人第二次的诞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不再被基础的、物质的东西所限的人。
自信不是依靠比别人强而自信,那叫战斗性。自己发现的真理,会在自己的生命里内化并牢固确定下来,这叫自信。
4、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我们不能把孩子交给电视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享受精神生活。
一大早起来,让音乐唤醒儿童。
中午的时候,也许在外面活动了一上午,累了,到了吃饭的时候,需要慰藉和安静,我们就可以听肖邦的钢琴曲、小提琴曲和大提琴曲,这些音乐缓慢地起来,又缓慢地落下,让孩子的内心获得安慰。
到了下午的某一时间,或许儿童需要10~20分钟,看看《鼹鼠的故事》或者迪斯尼的经典动画片,这叫过精神生活。
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打开台灯,在光聚在一起的温馨的睡眠环境中,妈妈打开一本书,开始读最简单的故事。
这就是一天的精神生活。
5、如何为儿童创造精神成长的环境
儿童对精神生活的渴望被长久地忽略着。我们把很多粗制滥造的画挂在墙上,听很多吵闹的“音乐”(噪声),用很多平庸和暴力的动画片替代着儿童内在的精神需求。我们用一些贫乏的东西替代着、偷换着儿童内在的精神需求,消耗着儿童生命的驱动力。不是因为儿童没有选择能力,而是因为儿童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爱和自由”的教育中,教育的基点是关心孩子的生命成长,关心孩子内在的所有,当然也关心孩子的精神。
如果孩子们的内在品质始终受到关注,始终被大家发现和认可,6年中的每个月都被发现,孩子的精神就会被彰显出来,整体的素质就会提升,站在你面前的孩子就是一个健全的人。
人由于成长而存在于不同的意识层面,这才是真正地把人区分开的一个标志,而并不是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这就是成长的结果。
精神建构的核心方面自然就是音乐、绘画、书籍,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是DVD。
在临睡前读书,让孩子在读书中睡去,是每个孩子童年最好的回忆。孩子会投入全部精力去听妈妈或者爸爸读书,或者讲故事。
好的动画片全部都是关于心灵的片子。
6、在“爱和自由”中,儿童精神的成长
精神是隐含在表象背后的本质,本质后面的真善美。它是具有一定深度的艺术的和文字的语言,对这些艺术和语言的情绪和感觉,以及它们的凝聚、浓缩、融合、综合、总和和内在化。
儿童不具备对自己的精神生活进行可逆性检视的能力,儿童只是精神生活本身,这正是儿童的生命特点。
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由于生命的弱小,所以使生命生存下来是这个年龄的精神主题。......这就是平时孩子恐惧并容易屈从于成人的原因。儿童的弱小所产生的本能的结果,就是为生存而喜悦、而恐惧。
12岁,这个过程已经完成,精神成为孩子随时可以交谈和分享的内容。这自然是针对那些成长完整的孩子说的。和这样的孩子交谈,没有太多的废话,直达本质。这使人充满了欣慰,人是精神的。
七、精神胚胎的引领
只有把精神胚胎作为起始和基础,并由它引领,人才有可能创造出自我,成为完整的人。人依靠内在的指引,就不会偏离成长之道。蒙特梭利说:“人教育人,整个人类的水准都会下降。”
精神胚胎就是精神的本体。所有的法则都蕴藏在事物的深处、关系的深处和背后,这个法则就是精神。
儿童会走入事物中,走入关系中,历经一个内在的过程,走进并发现和触摸这些法则和精神,触摸到的一瞬间,就和内在的精神胚胎相遇了,这个精神就成为自我的“食粮”,精神胚胎就实体化了,精神胚胎就人性化了,精神胚胎就落地了,自我就成长了。自我是精神胚胎在成长中的转化。
自我形成后,在自我的引导下,实现自我,完成自我,完善自我,穿越自我,与道合一。这是成长的完整。
如果儿童不在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的层面出现障碍而导致成长被耽搁,如果这些部分都可以正常地流动,或是升华,儿童内在的机制就一定会到达精神。因为只有到达这一站,才到达对真、善、美的了悟,人才自由;只有到达精神,才能创造出自我。这就是人第二次的诞生,一个由于精神而真正自由的人。
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将精神胚胎人性化的过程。
很多很多精神胚胎都中途停止生长。不是少数,是很多。内在的部分残缺,他们达不到精神,从而无法实现完整的人的目标。
当自我形成、精神胚胎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后,就把引导的任务交给了自我。一个健全的自我,仍然可以引导这个人继续成长,精神胚胎就成为完全的生命能量的来源、智慧的来源、创造的来源、爱的来源、慈悲的来源,以及和更大能量联结的来源......
当然,人可以被外在的人强制指引而成长,与精神胚胎断裂开而成长我一个受外力支配的人,我们称为“小我”。
觉察是精神胚胎所具备的一种天然的境界。
婴儿之所以可以从一个一无所知的状态成为任何可能,是因为在人的生命的内在存在着一种智能无限的协助工具,那就是觉察。觉察是生命拥有的一种天然的能力。
觉察和感觉不一样。觉察是瞬间完成的,感觉可以长久进行;觉察是突然跳出自己、了悟自己,感觉却是沉浸其中充分地熟知它;觉察是一种生命的高度警觉和关注,而感觉是生命的高度融入。儿童的觉察天然存在,其觉察能力远远高于成人。
一个在爱、自由、规则的环境中的儿童,长久地高度放松,并对自己的生命高度敏感,这种状态下,觉察的能力会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并成为习惯。在压力、紧张、紧迫的环境中,儿童会把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在防御上,对自己生命的内在就不敏感了,麻木之后这种生命的智慧就被隐藏了起来。
今天,在心理学界,尤其是在心理治疗中,首当要做到的应该是提高人的觉察能力。
如果觉察不被破坏,人的生命会被自己永无止境地创造下去。
可惜,大部分人的觉察力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被毫不留情地抹杀掉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