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救赎——孙瑞雪《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摘录(7)
(2015-03-03 16:02:51)
标签:
自我教育育儿 |
分类: 读书笔记 |
《完整的成长》(孙瑞雪)读书笔记摘录
八、自我创造的历程
1、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
蒙特梭利这样说:“儿童通过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和行动而获得尊严;通过自由使用其选择能力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通过没有干扰独立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对于一个还和万物浑然一体的婴儿来说,他没有“我”、“你”、“他”,也没有“我的身体、情绪、感觉”的概念,全然没有,都是浑然一体的。婴儿不仅与母亲“共生”,与周围的一切“共生”,也与自己“共生”。
而这个物质的世界却是完全的分离状态,所以,儿童必须在成长的历程中逐渐地把自己所有的部分同周围的一切剥离开、独立出来。
“我”、“你”、“他”的区分,必须因婴儿的内在生命的变化以及和外在的人与事相遇,尤其是婴儿发现了与自己关联的东西,这奇迹才发生。
将这种发现的奇迹内化,不是将便便内化,而是发现自己和便便(万物)并不是浑然一体的,“原来这是从我的身体里分离开的,并属于我的......”“我”的意识从内在的深处像一个久远的记忆一样缓慢地升起。
“我的”,这是孩子第一次由内在生命的内驱力发现了从自己身体里脱离出来的东西,以拥有的方式发现了分离。
分离意味着儿童从神性中蒙眬地意识到自己,意味着有一个“我”从浑然一体中迈出,意味着“自我”创造的历程将要借助内外的环境而开始,意味着关系的发现,意味着他将开始依着创造自我的模式抗拒成人(这是对意志的触摸),意味着他将要启动创造自我的生命能量,意味着迈向未来的独立......而一切都是从“我的”起步的。
自我的诞生和形成,是从“我的”的发现开始的,从此时开始准备着即将真正拉开自我创造的序幕。
母亲认为婴儿是从自己的身体里出来的,因此婴儿是“我的”。原始人对与自己身体相关联的人也有特别的感情和意识,例如生他们的父母和他们所生的子女。这是原始人的意识和感情。
直到“我的”婴儿拥有了自我的时候,这种意识才强行从母亲那里分离开,并得到进化。我们逐渐从各种“你是我的”的古老意识中摆脱出来。今天,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你是我的”的感觉和意识在渐渐淡去,我们逐渐认识到孩子是自然之后托付给我们的。儿童虽然由妈妈和成人来照顾,但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他的生命属于他自己,而不是养育者占有的私有财产。当有了精神之后,这种意识就会从掌控、占有成长为人类特有的爱。
2、自我意识的萌芽:“我的”私有财产
“我的东西是我的”,当“我的”逐渐被熟悉,当走过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才逐渐明白“你的”。通过经验“我的”,获得并学会了区分“你的”。社会规则在自我意识的建构中被顺带建构了起来。这是真实的社会规则。
所以,不要认为坚持“我的”是自私,或是强求儿童学习给予,不要用成人社会的、抽象的道德替代自然的法则。在这样一个建构和创造生命与自我的时期,自然法则的水准远远高于因为复杂因素而特意修改的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水准。
“我的”概念从“我的”感觉的发现发展而来,后来在人类语言系统中成为一种法学概念:私有。从这里我们终于知道,私有的根基不是来自道德和法的原则,它原来是人的存在本质、生存本质和天然的意识属性。
私有的概念是“我的,就不是你的”“你的,就不是我的”,要改变“我的”属性,就要用交换、赠予或者转让。后来发展出来一种“公有”概念,是一种“共有”的概念,就是“是我的,也是你的”“是你的,也是我的”。显然,它的基础是必须含有“我的”。
但在童年,对于儿童,拥有“我的”并不是那么完全顺畅。在没有规则维护时,可能会导致儿童只停留在如何去拥有“我的”本身上,这样他就根本无法去获得拥有的东西背后的意识。人就会被物质锁定了,人就被物化了。
“私有”感觉和概念是人们后来“为他”道德的基础,但这基础必须在界限之前建立。我认为道德是界限产生的。
区分自我成长和自私的差别。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选择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才叫做自私。因此,儿童没有自私。
那么自我成长呢?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感觉、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生命内在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我的”存在是自我价值感的开始。这样的儿童成长之后,就不会出现一切价值评判都基于他人和外界的情况,我们就不会再依靠谄媚于他人和外界来获得自我价值感。
“不!”用相反的语言来证明和区分“我的”想法,这正是儿童有意识地练习和使用自己的意识和意志,这样的时候就表明儿童开始有了自我意识。
逻辑的否定在演绎逻辑中起着创造的角色。
儿童表现出自我的意志,是他成长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尊重他的意志就支持了他的成长。
当自我被确定下来的时候,理性就伴随着自我走了出来。理性是超越内在的环境和外在的环境,是超越内在、外在环境的彼此影响,达到了尊重真实的客观存在。这同以往我们认为的头脑的思考产生理性是有差别的。孩子从“我的”开始,从“不”起步,开始占有“我的”东西,拥有“我的”想法、“我的”意志......5岁时,孩子开始慷慨分享“我的”东西以便拥有“我的”朋友,获得分享之后的“我的”心理感觉、“我的”爱和友情。
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会有自己的思想,会依着自己生命的智慧创造自己的精神。也可能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会创造出最伟大的思想体系,世界因此而更为文明。而这些,都是从发现“我的”开始起步的。
4、自我的力量
自我对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主、自我价值感、意志、自律、独立、自爱、力量和完整的、统一的内在管理系统,意味着创造的天赋,意味着与真善美同行,意味着拥有了和生命系统联结的机会。
婴儿的自我尚未产生的时候,就是一个共同体;成人没有自我,就是一个依附体或者是一个控制体。
当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力量就回到了自己的内在,界限就清晰了起来,就知道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懂得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这不能依靠成人的教育,而要依靠爱和自由的环境。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感,才能给予孩子尊严感。
儿童拥有了自我,就可以开始为他内在发生的事情负责任了,就产生了自我负责的生命需求,负责任也是一种内在的愿望。
自我也使人拥有了自我保护的机制。
我们让每一个孩子拥有自我,并拥有内在力量,那是暴力就会减少。这是改善儿童生存环境的核心。
有自我的儿童在保护自己尊严时会表现得非常坚定和勇敢。
一种孩子的天然的宽容也在呈现。
如果你的自我意识尚未成长,你没有体验过成长,你就会指责别人。这不是道德教出来的。
如果没有自我的年龄,就没有成长。你可以在你的周围看到,一个50岁的成人是如何和一个4岁的孩子战斗和纠葛的。在自我成长的年龄上,他们同岁。
对于成人来说,你必须透过人际关系才能反照出你自己内在的小我状态,或者你内在的精神状态。
当你在关系中被他人撞击出了你的小我时,你定可以感觉到身体上的不舒服、情绪上的波动、思绪上的不断联想......你习惯性的反应是什么呢?你是否把注意力放到了对方身上?你是否以此来判断你对他人的好恶?还是你习惯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内观自己的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当和一个拥有强大自我的人在一起时,你是否会在瞬间迷失掉自己?在每一段关系中,你发现了自己内在的变化吗?你以此寻找过自己吗?
当你拥有自我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定力,你就拥有了判断力,你就拥有了相对的恒定性,你就是力量、界限、价值、爱......
有一天,也许你的成长发展到了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人,你的内在都充满了爱,你“心如止水,如如不动”,这就是佛性。
拥有自我,才拥有爱的真正能力。爱首先是从爱自己中获得的。只有爱自己,才爱他人。
相信、接纳自己越好,就越接纳周围的人和发生的事。
蒙特梭利说:“人必须自我建构,最后达到自制而自我引导。”
儿童从生命的河流中脱离的历程,需要用7年来逐渐完成;自我意识的累积,需要其后再有7年,也就是14年来完成。完成的过程却是经由物质确定下来、彰显出来和人性化的。对于人的生命的进化来说,这正是这个物质世界最有价值的地方。
从没有自我到拥有自我,从拥有自我到穿过自我,这是人意识的进化,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
5、自我的丧失
有些孩子从出生起,就没有机会创造自己,他们几乎是被父母或者其他成人“创造”出来的。由于没有自己创造自己的机会,他们也就几乎没有自我。这些孩子的独立感觉和意识已经在父母和教育机构的无知觉中遭到损坏。
这当然是对生命的背离,这样的生命状态不是真正的生命状态。有哪一个生命的里面,坐着另一个人指挥他呢?生命是独立的,但孩子不独立了。
如果他是被妈妈做主,那就可能失去自主,从而失去自我。
如果他忘掉了自己,他就失去了自由。
如果他终于完全内化了妈妈,遵循了他已经认为的正确规则......他就可能一生都对自己内在的心灵的愿望和生命的愿望说:“不!”
本质地说,无自主意识,是滋生痛苦和对抗的温床。
对于0~7岁的孩子来说,发展和成长的是儿童的内在生命。空间和时间从来都是创造的条件,身体和心理独立在一个空间和时间中,儿童才有机会和自己相处,把自己独立出来,统合自己。所以,内心的独立是要有外在的时间和空间保证的。
自我建立起来,可以使人摆脱“活着”那样的生存的层面,创造自我意识和生活意识,精神和创造的天赋就出现了。
人的生命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存在形态,物质、植物、动物......因此即使成长不到作为万物之精灵的人的状态——自我意识感,人也可以像植物、动物,或者半人半兽那样生存。
但那叫“活着”,而不叫“作为人的生活”。
6、自我的替代品——小我
“小我”是指出生后不是依靠精神胚胎成长,而是依靠外力建构起来的一种人格。这种人格与先天的精神无联结。人出生时作为一种容器被后天的东西所填充,形成完全的社会化的、工具化的、物化的、残缺的人。
自我没有机会实现的时候,内在就一定是有他人闯入了。
小我是各种形态的他人的内化。
如果婴儿未在成长中将精神胚胎人性化,这部分就会像一颗未发芽的干种子一样,非常有可能在一生中都没有机会发芽了。虽然种子里潜藏有它所有的生命密码,但发芽期就在0~6岁。没有自我的存在,就等于家里没有了主人,所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张老师、李老师......18年的成长,你的“家里”可能住进了成千个人。“王者不在王位上”,内在的“斗争”就存在了。这是人最大的不完整。
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镜子:外在赞美,小我就倍感价值;外在贬斥,小我就倍感自卑;外在风云变幻,小我的情绪、感觉、心理、念头也变化无常......你永远是外在的反应,你就没有尊严,没有自我价值感。
7、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请放下这个外在世界的衡量标准和视觉角度,请放下这个外在世界的价值系统,请从生命的角度来思考、来看。这就是,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从那里才可能产生辉煌的创造成就。
当然,我们还是要重申,儿童虽然靠自己来创造自己,但作为儿童成长的环境(物质的环境、人的环境),儿童自己是无法创造的。儿童成长的环境是依靠成人来创造的。儿童的使命只是创造一个自己。
蒙特梭利说,儿童未出生前就有一种精神开展的模式或者精神密码,她称为“精神胚胎”。儿童的生命成长受这个预定模式的引导,这个预定模式在生命诞生时我们看不到,它必须借着发展的过程才能显现出来。这个过程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儿童必须与四周环境中的物和人保持一种圆满的依赖关系,实质上就是一个爱的环境;二是儿童必须拥有自由。儿童内在的指引者是精神胚胎,他创造自己的力量蕴藏在精神胚胎里,所以必须拥有自由不可。蒙特梭利把精神胚胎显现的过程称为“实体化”。
然而帮助儿童的并非只有外在的环境,即自然、人、物、事、关系,也并非只有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这种生命的敏感力。儿童还拥有一个内在的环境,儿童必须把外在环境中吸收的东西透过内在环境过滤,由内在环境吸收,在最核心的点上和精神胚胎相遇,创造一个自我。
但一直以来,我们对人的内在环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这些资源并未被我们充分地开发、利用和享受。我们可能错误地认为我们内在环境的那些部分就是我们自己。
一点都不奇怪。这样的理解是因为我们根本还没有走出我们的内在环境。实质上,也可以说,是因为在这部分我们尚未走出我们的童年。
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界,人类是一个成熟的成人,而且是个巨人。现在,我们将以我们还未觉知的速度来创造我们精神的文明;我们将像探索外部世界一样探索我们内在的世界,使人类自身的生命走出童年;犹如创造物质文明一样,我们将创造一个辉煌的精神的自己,这将导致整个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个不同凡响的飞跃。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否则,我们就是生活在教育的谎言之中。
人只有作为自己的创造者,才拥有创造一切的可能。这正是人被赋予的一种法则和天赋本能。
当第一架飞机飞起、第一盏电灯亮起、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台电视机造出、第一部电脑被使用,这些当然被认为是一种伟大的创造,伟大的天才创造了可供人类使用和发展的伟大的发明。这是多么值得庆贺而有成就的事情,就像第一颗人造卫星上月球,整个地球的大部分人都在无比兴奋地观看,欢呼雀跃。但是,这个创造了地球上一切文明的人,其自身的创造历程,却被我们忽略了几千年。
一个已经完成了自我的创造,完成了现实和社会中的创造的自己,将走出自我。时间和空间似乎就改变了,自然地转向我们共存的世界——社会,带着他激情的豪迈、成熟的心智、公益的愿望和使命,造福于人类社会。
人们可以扭曲和篡改这种只有人才拥有的生命之力,强制性地“创造”出别人。这正是我们今天社会的普遍所为,结果是:这个被创造者,丧失了作为人的最根本的特征——鲜活而富有激情地方创造力,丧失了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和尊重。你可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法律是外在世界的秩序,能处理外在世界的各种纠纷;但内在心灵世界的纠纷,必须依靠你创造出的自我在你的内在世界建立秩序。
关心这样一个创造历程,这个历程中的爱、自由和秩序,就意味着整个人类的进步状态得到了普遍的提升,这是解决我们人类问题和地球问题的出路所在。
我们终将会看到一个真正的奇迹,这个奇迹就发生在人类孩子的身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个人成为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婴儿是如何把自己创造出来的。
一直以来,我们期盼教育改善人的素质,期盼教育培养出杰出和富有创造性的天才。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准许儿童自我创造,就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也没有天才可言。
一个新世纪的到来,意味着我们生命意识的进化会上升到一种新境界,这实际是我们对自己生命世界的新发现,如同科学界发现了宇宙秘密是科学的进步一样。对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发现,不仅意味着人类意识的进化,同时还标明了社会进化的开始。儿童不再是在压迫和权威中被他人灌输长大,他们依靠自己内在的存在,靠精神胚胎的指引,在爱、自由、秩序的外在环境中,协同内在环境,在高度一致化的和谐中成长。那会出现一种人类生命的新景象,出现新人类、新的自我价值、新的和谐。我们将依靠儿童创造出的一个和谐的自己来创造一个未来和谐的社会。
九、完整的人
自己是谁?你是什么?(而不是你拥有什么!)
做自己的主人,就拥有了自己创造自己的权利。
自己创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强制性地闯入你的内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为任何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最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情绪是我的一部分,但不是我;感觉是我的一部分,但不是我;思维是我的一部分,但不是我;精神是我的一部分,但不是我。
自我才是我们自己。
我们如果被一间房屋关闭住,就会走不出去。我们还没有理解到,假如我们内在的发展出现了问题,也会被我们内在的环境关闭住。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其中的任何一项出现了障碍,都可以把我们关闭在里面。只不过,我们不把它称为“关闭人的房子”,而是把内在称为“模式”。我们就从某种模式中出不来了。只有我们到达精神的层面,我们才可以说:我们自由了!因为跨越了精神,心灵是自由的,自我就会被创造出来。
如果没有自由——事实是大多儿童没有自由,即他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所以儿童出现成长中的焦虑和固着,才导致了我们成长后的残缺,我们称为不完整。
人无自我意识,就会沦陷到强制与服从、控制和依附的斗争层面。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内在是一个无法填补的黑洞,需要填充的“食物”必定是恐惧、缺失、索取、贪婪、自私、狭隘......
完善的自我是安宁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悦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谐的。
自我是我们内在的王者。为了孩子,让王者归来吧。
完整,不是完美。人不会完美,也无须做到完美。健康的人格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缺失如同接纳自己的美德。
人是生命体:情绪体:感觉体:心理体:认知体:精神体、灵性体。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可以保证完成一个人完整的成长的历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婴儿出生就在学习,但不是成人意义上的学习,不是求生存和学本领的学习,不是书本系统和考试系统的学习,而是学习使用外在和内在的环境创造自己。
要使用生命成长的价值系统来对待孩子,使用社会和世俗的价值观念,就是对孩子的暴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