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与救赎——孙瑞雪《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摘录(2)

(2015-03-03 15:46:49)
标签:

自我

教育

育儿

分类: 读书笔记
    终于读完了《完整的成长》这部厚厚的著作。这本著作的作者是孙瑞雪,著名的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的中国引进者、实践者和研究者。她的幼儿教育事业从宁夏起步,如今已经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在我国目前体制内学校教育备受诟病的今天,她的“爱和自由”的教育以关注儿童的内在心灵成长为特征,无疑为新教育的探索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明晰的思路。

    《完整的成长》这本书是孙瑞雪在长期的“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结晶。书中展示了大量关于儿童成长的案例,非常形象全面地揭示了儿童成长的秘密和本质,为我们解开了众多的关于孩子培养教育的迷惑和难题。其实,孩子的问题一般都不是孩子的,而是成人的。孩子任何时候都在其精神胚胎的引领下积极地成长自己,想要一步步慢慢地走过他们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并最终流向精神,形成自我。这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天经地义的,是他们的神圣权利。但是我们成人却使这些天然追求真善美的孩子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我们以我们各种无知粗暴地阻碍了孩子们自由、自然的内在生命成长的过程。我们成人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自称最“爱”孩子的父母为什么反而无意中成为扼杀孩子自我成长的罪魁祸首?因为我们成人本来就没有成长过,或者我们的成长在我们处于儿童时期的某个阶段其实早已夭折,我们没有自我!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是父母的幸运,因为他是促进我们成人陪伴他一起成长的至高无上的礼物。我们成人因此和孩子一起重新投入到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开启我们笨拙的觉察功能,我们并因此才能有机会此生真正看清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个世界,不仅是外在的物质的世界,还有我们内在的生命的世界。在这两个世界的互相关照中,我们也才能真正看清我们自己的本质。我把这叫做“成人的救赎”,它因儿童的诞生而起,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让成人得以救赎,并最终让我们人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明得以救赎。

    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非常美丽的、震撼人心的语句,这些语句是书中的精华,是作者智慧的凝结。我把这些语句摘要抄录了一些,放在这里,希望也做孙瑞雪老师和她的“爱和自由”的教育事业的一名宣传者,也希望有缘的同仁能够在此分享到、收获到这些伟大的智慧,并真正吸收到自己的心灵成长,成为自我生命的滋养。如果有人受到了同感,我还是建议他(她)去读一读《完整的成长》这一部原著。如果说我摘录的这些语句是这本书中的骨肉的话,那么书中的大量案例则是让这些骨肉丰满和灵动的血液,是这本书的真正的灵魂所在。

    以下是摘录的原文:

《完整的成长》(孙瑞雪)读书笔记摘录

二、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我们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绪;我们接纳孩子,就要接纳他的情绪;我们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生命的秘密:所有人包括婴儿都在扩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学习和成长,而扩展时内在就会失衡,失衡就会恐惧,这种恐惧的释放也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内在平衡的过程。可以说,情绪的功能就在于帮助我们自我修复、自我调解与自我平衡。

婴儿出生时就拥有原始的情绪:恐惧,愤怒,哀伤,快乐,好奇,它们是生命出生时情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依靠这些基本的情绪,儿童发展和创造出丰富、生动、感人、润泽的情感世界。

1、恐惧:伤心:喜悦:愤怒:

哭是痛苦和伤心的表现、表示、表达和导出。这里哭不是伤害,而是情绪的流淌。这时的安慰就是倾听: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与理解,就是爱。

来到陌生的地方并被交给陌生的人,因此孩子会有恐惧的情绪,这种情绪使孩子自卫,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生命能。借助这种生命能的流淌,孩子会恢复正常的感觉和心理,并会衍生和发展心理与认知,慢慢开始接纳他人代替妈妈来照顾自己,慢慢接纳陌生的环境,慢慢了解妈妈和家庭之外的世界,慢慢扩展自己内在世界的空间,最后,把逐渐扩大的外在世界装进自己逐渐扩大的内在世界。这个过程经由感觉、情绪、心理和认知,儿童会整合出:“世界是可以信任的,他人是可以信任的,我自己也是可以信任的,而且我是有能力的。”一个自我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被慢慢创造出来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内在空间和外在世界不断扩大的过程。从妈妈的腹中扩大到腹外;从家庭扩大到幼儿园,扩大为家庭和幼儿园的组合。这个扩大的过程是迟早的、自然的、必然的和必需的。但它常常不是慢慢扩大,而是一下子就扩大。

情绪是生命通向世界(包括内在世界)的桥梁。婴儿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外在物质的世界,也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内在精神的世界,并用内在的世界接纳外在的世界。婴儿就是在情绪的帮助下逐渐调节与过渡,逐渐调适而平静,并走向更广阔的外在世界和更深处的内在世界。

情绪平衡着儿童身体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对新感觉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刚刚产生的心理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对不断发展的认知的承受力,平衡着他对一个新的自我创造历程的承受力,也化解着他所遇到的各种危机,缓解其冲击力和刺激。

面对喜悦的情绪和面对痛苦的情绪,这两者同样重要。如果能在持续性的喜悦中生活,人就会逐渐地产生稳定的幸福感、快乐感。同样,如果能让痛苦的情绪流动出去,生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所以,无论是让孩子保持喜悦的情绪,还是让其释放痛苦的情绪,都可以让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静和内在的愉悦,是对他生命的一种滋养。

情绪说来就来,对于孩子来说,情绪的离开也是说走就走。......成人的情绪像儿童的情绪一样说来就来,可让它走就没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长期不照顾情绪、不倾听情绪,甚至压抑情绪,使得各种情绪累积、固执的结果。

成人对哭似乎都有一种本能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直接导致我们不接受孩子的哭,这就使孩子的情绪成长无法达到像身体和认知成长那样成熟。

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调节,而调节首先是要依靠情绪。

释放情绪就是调节的最好办法。

请不要启动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绪去理解孩子的情绪。情绪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成人需要给儿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和自己的情绪相处。

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也不接受各种看似不好的情绪,例如哭,认为那是不好的,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情绪通常都不能发展、成长、成熟。而由于成年人的情绪尚未发展成熟,尚未从和母亲的情绪共生中完全分离、独立起来,所以成人在对待孩子时极容易释放自己的情绪,转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其实是父母让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绪。……成人变化无常的情绪极容易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产生对成人的防御、警觉和恐惧,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愿意和孩子一起让情绪成长、成熟起来。

正常的儿童天然地就和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这非常非常重要!他还没有像成人那样习惯性地躲开或者用理性压抑自己的情绪。儿童和自己的情绪蜷缩在一起,和自己的情绪交融在一起,情绪就像一团迷雾包裹着他。然后,儿童获得成长的资源,并开始熟知、了解情绪,然后丰富和创造出更多情绪,最后发现情绪的秘密,整合出情绪的意义所在。

儿童在正常的情绪成长中,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接近6岁的时候,他们看上去情绪不再过于大喜、大悲。

2、情绪共生

儿童用情绪帮助自己调整内在世界,同时,儿童的情绪和妈妈的情绪天然地处于共生状态,儿童也能对其他人的情绪高度敏感。

    在儿童内在的世界里,身体、情绪、感觉这些方面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共生的状态或者浑然一体的状态,最容易共生和浑然一体的首先是情绪。儿童必须历经一个发现、剥离和独立的过程,当儿童的自我开始出现,儿童就会发展出从共生或者浑然一体状态中把自己的各部分(当然首先是情绪)剥离开来的需要。当自我逐渐被儿童创造得越来越清晰的时候,生命内在的各部分的独立也就被儿童建立了。

共生的这段特殊的时期,极容易使儿童熟知情绪的世界;然而当孩子的情绪无法成长时,共生也易于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绪世界里。核心的问题是情绪的成长过程是否可以完成。

爱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其他情绪并高于其他情绪的特别存在。爱是特别的共生。孩子学会了爱,就学会了与生命联结。

由于是合为一体的状态,所以儿童非常容易将这个时候形成的一切转化成自己的潜意识。如果孩子不能把自己同成人剥离开,那么他就永远停留在了童年。熟悉是开始,剥离是成长的第一步,然后逐渐地辨识“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在辨识的过程中,情绪便独立了起来,最后伴随着“我的”而为自己负责。而这种剥离必须要依靠儿童创造出来的自我,没有自我的力量,儿童无法从浑然一体中超然地脱离出来。

逐渐创造出的自我首先区分了“你的”好吃的与“我的”好吃的这种物质的东西,基于物质,儿童进一步学会了区分非物质的东西,比如“你的”情绪与“我的”情绪。这以后儿童开始能够区分“那是你的感觉,不是我的感觉”“那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想法”……

童年时期孩子由什么样的成人陪伴,这非常关键。因为儿童大约需要长达6年的时间来逐渐走出共生状态,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没有走出共生状态,儿童就很难完成这个过程。除非给儿童爱、自由和规则,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3、情绪认知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婴儿就必须发展两个方面,并且必须同时向这两个方面迈进: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质的、文化的、人的关系的世界,发展自己的潜能,发现并建立与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关系,这可以被称为客观世界;向内走,走向内在的生命世界,开拓一个丰富的、生动的内在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灵的、认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观——这是自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环境,并以此联结外在的世界,这可以被称为“主观世界”。   

4、情绪陪伴

怎样帮助儿童认知情绪并使其情绪成长、成熟呢?

准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尤其准许孩子哭,不评判好坏。

我们需要为孩子的情绪命名,就如同告诉孩子:“这是眼睛!”“这是鼻子!”

我们需要将自己了解的情绪告诉儿童,同时努力增加自己了解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需要肯定和认同孩子的情绪,使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自己的情绪为伴,帮助他发展出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帮助他过渡并上升到一个尽可能靠近真实的生命世界。

用爱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慰藉孩子,让孩子从情绪的状态中走出来。  

处理情绪时使用三句话,层层递进。第一句:“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伤心、恐惧、恼火,等等)。”给情绪命名;第二句:“你想生气就生气吧。”允许孩子有情绪;第三句:“妈妈陪着你。”表达爱,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

在幼儿期,多种情绪的叠加,首先会导致孩子情绪的混乱,情绪的混乱又会导致心理的混乱,继而导致认知的混乱和错误。有的时候我们就会永远停留在情绪的层面,或是停留在心理层面的纠葛中,或是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桎梏中。不流动,就是一种没有自由,内心无自由应该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理解。当我们走不到作为人的显著标志——精神时,我们就是被禁锢在了某种不发展状态,而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任何东西,只要我们让它清晰起来了,我们就会如释重负。实际上,人一直在追求一种真实和秩序。真实和秩序,就是清清楚楚!

情绪开始就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正向、负向之分。

如果我们认为有些情绪是不好的、无用的,当孩子出现这些情绪时,我们就会阻止,不让它流过,不给孩子空间和时间。我们说:“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我们阻止孩子的情绪,用我们的情绪再度造成孩子新的情绪,混乱和停滞便开始了。一旦情绪被阻塞,不流动,它就真的成为问题了,不仅会让孩子时下有了错误的看法,还会使他以后的心理和认知出问题,而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一系列错误的做法。

更为重要的是,阻塞的那部分可能就永远停留在了童年。......成年后我们千百次地受挫,我们的头脑是知道的,但解决不了,我们需要再次回到童年被阻塞的那个情绪中,让它流动起来,改变才成为可能。

趁着孩子还小,生命中的调节功能在爱和自由中会自行启动,父母应该趁早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以避免阻碍孩子的自我调整。

5、情绪管理

情绪不成熟时就容易像洪水一样泛滥,很快地吞没自己,也吞没别人。界限,是理性的某一点的边界,而情绪成熟了,才有理性可言。情绪成熟,或者生命内在的成熟,就是我们把握了分寸,在任何一点上不伤及别人,也不伤及自己。里里外外,坦坦然然,这就是我们通常称为的“尊严”,自己的尊严、他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上升到精神的层面,所以的生命,包括人的、动物的、植物的生命都需要得到尊重。尊重原有的生命特征,这就是法则。自我的创造,就是精神胚胎依靠发生在现实中的所有事件不断地了悟、内化着真理、法则、尊重和爱,然后让这些像水一样流进孩子的身体中,并将它们牢固地内化在孩子的每一个细胞中,这就是成长,这就是流淌的过程。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规则和平等,教育只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关注和认同儿童的情绪以及各个部分,而管理情绪和与人沟通的艺术是孩子自己通过发生的故事创造和发展出来的。

儿童在这种自由中成长,这是解决有关内在心灵世界的界限和规则问题的方式。不让任何人到你的内在世界里肆意杀戮或者行使暴力,也不可以去他人的内在世界里杀戮或行使暴力。就像在你的家,由法律保护你的财产不受侵犯。

儿童时期,情绪状态是判断孩子是否正常成长的一个衡量尺度,甚至还在身体的状态,也可以通过观察情绪的“好坏”来判断。愉悦而平静的恒定状态,是保证儿童情绪成长和其他各部分成长的前提。情绪始终沮丧的孩子,他的各部分都有可能停留在原始的状态,这也意味着他的生活、他的成长可能就是不幸的。成年后他会成为情绪的俘虏,被情绪掌控,这就容易发展为成人的道德问题。

内在世界的情绪能推动和调节我们创造一个和谐而完整的人,为我们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幸福,带来意识的激情,带来良知和真正的道德,带来对其他生命的了解和爱。

从父母的爱到自我的关爱,这个循环的完成,才是情绪成熟的标志。成熟的人首先能清晰地把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剥离开,他清晰地知道“情绪是我的”“我要为我的情绪负责”。负责指的是我要照顾我的情绪,情绪我的情绪,知道我情绪的来源,准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接下来再去看看那情绪背后站着什么,然后我们请站在情绪背后的那个东西出来,和它在一起,把它转化成支持我们生命的东西。这个过程才叫情绪的自我支持过程。

当我们可以站着痛苦后面愉快而微笑地看着我们的痛苦时,我们可能就成熟了。只要让孩子在童年的时候经历他应该经历的情绪成长历程,他就可以达到。

一个童话故事能调理情绪,这就是语言艺术的力量。一本好书更可以成为复杂情绪的慰藉。

音乐可以抚慰情绪,滋养心灵。音乐本身就是情绪,就是情绪的集合,情绪的升华——情感,它可以把人的情绪汇入它引起的情绪流中。这实际是用快乐的情绪、精神的情绪替代或是转化不快乐的情绪。

情绪是流动的,并在这种流动中得到调整,这就是情绪管理。

管理情绪是生命的智慧。

如果你是自己情绪的主人,你就拥有了两种能力:一是你清晰地抽身在外,不受他人情绪、自己情绪的控制;二是你自由地拥有你的情绪,就如同你拥有自己的身体一样,它是你生命的动力、调节者、滋养者、支持者,是你同其他人产生联结的天使和使者。

有生活就会有情绪,现代生活中就总会有现代生活特征的情绪。我们不是学习让情绪不要来,而是学习在情绪到来的时候怎样对待情绪。

情绪在时间和空间的保证下总会激发人走进他内在之中更深处的世界。

情绪是生命通向无生命世界的一座桥梁,也是通往内在世界的动力。婴儿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这个痛苦多于幸福的物质世界,逐渐过渡、适应、调节着自己的生命,走向自己生命的更深处,然后依靠内在发展建立起对外在世界的认知。

6、精神情绪

情绪可以直达精神,它直接使我们的生命产生变化,如感觉一样,这是最容易让孩子的生命升华的方法。

我们把情绪的真善美的意境称为精神情绪。

精神情绪是在意境中的生命能量的涌动,是一种对美好和崇高的情景的高潮体验。

能营造这种意境的,就是爱。

和成人的复杂的爱相比,儿童的爱如钻石一样晶莹、纯粹。

好的动画片和好的童话故事是最好的灵性、精神滋养,也是最好的心灵慰藉。(P66

语言产生了精神能量,而语言的美妙又营造了气氛,它带给孩子精神的感觉和精神的情绪,就像语言让太阳光辉灿烂,语言让心灵落地而歌,语言让世界瑰丽而清晰。那是精神胚胎引导的精神生活已经开始。

对真善美故事产生共鸣,这是基于儿童自身的生命特征。这与成人有着截然的不同:成人生活在外在的物质世界中,专注于外在的利益世界,利益更容易触动成人的情绪;而儿童生活在生命之中,情绪专注于生命本源的引领,协助着创造适合这个物质世界生存的自我。由于精神胚胎是生命的本源,所以儿童的特征就是创造,他们可以敏锐地感知美、善和真。

童话可能不全然是儿童眼睛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景象,但只要还没有进入理性时期,童话就是儿童内在世界的真实。

成人用理性把现实和童话分开,也等于用理性把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分离开了;成人期望纯粹的精神生活,但只有儿童才能完整感受到。

这就是孩子成长的途径,就是教育。不是说教,不是用洪亮的声音将道理填入儿童的头脑,不是由成人的教导而建立美和道德,而是那一刻,一种意境的光辉照耀,变化就在儿童心中发生了,一种情绪把儿童心中本来就有的真善美的情思在现实的情景中固定了下来。

许多成人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成人的心没在故事中,这是第一个分离,和故事的分离;第二个分离是成人没有和孩子同感,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在故事中是分离的。成人喜欢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灌输上,喜欢解释里面的知识和词语,这就无法营造一个情绪的氛围,会直接破坏孩子的精神情绪和精神感觉。

其实生命早已在母亲那里生成,诞生只是向这世界的入场。精神不像生命的入场,它是静悄悄地诞生,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临,它静悄悄地显出,只是我们忽然感觉到了它。

在头6年中,我们尝试着把自己的情绪同其他人的情绪剥离开来,我们在练习怎样把自己的情绪独立出来,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负责任。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却抽升出了另外一个东西,精神情绪,它似乎是情绪中最精华和最核心的部分,它是通过和精神的融合让我们深刻感知到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做着两样事情,情绪的剥离与情绪的升华。剥离使孩子趋于个体化,而升华则沉淀出生命的精华。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儿童就会自然完成。我们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生活,而内在的过程则由孩子自己完成和创造。

在你生命的河流中,流淌着恒定不变的存在,一切的物在你的两岸存在;一切的人如物一般在你的两岸存在;一切人的想法、念头如物、如人在你的两岸存在;你的情绪、想法、念头也如物、如人、如人的想法和念头一样,在你的生命中流过而消亡。生命的河流中只流淌着你生命的真正存在和所有生命的真实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