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毁灭性拆迁是对苏州民俗文化的一种切割

标签:
苏州桃花坞地区4a唐寅故居民俗文化文化 |
分类: 言论心声 |
桃花坞:毁灭性拆迁是对苏州民俗文化的一种切割
桃花坞因汉代大富豪皋伯通兴市,留下皋桥之名
桃花坞核心地西街正在大片整治
如同战争过后一般的沿河人家
虽然居民被迁,但是商业气息却顽强地还在延续
童年生活过的民主里只剩下门框
姑父家的房子还在喘气着
唐寅祠堂在修缮
唐寅故居遗址周围全拆,正在造一个地下停车库及地面的商业房
83岁的吴阿姨过去一直在唐寅故居遗址边种菜
只剩下遗址的唐寅故居,如何恢复建造是一个课题
吴阿姨的窗户被砸
昔日的西街如同海啸过后
一块旧木就是一段建筑信息,一段民俗气息
与政府对峙的居民
唐寅祠堂内的修缮进行中
捡起一块门牌,连同一段历史消失了1
小孩的马桶被丢弃在泰伯庙前
好友林兄的别墅孤零零地等等被拆的命运
一口老井,述说一段故事
处处留有历史遗迹
好友林兄的阳台远眺被拆的现场
战争?地震?海啸?拆迁?
倒马桶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昔日拆旧建新的阊门码头,如今一片萧条
桃花坞,记载的历史人物太多太多了
一个桃花坞,背书数千年的苏州经济文化史
改造桃花坞成了拆迁的导火索
自己顺便走访了有着美好童年记忆的民主里故居,这里被拆的只剩下几个石框了。隔壁是我姑夫家的房子,因为条件没有谈妥,还没有被拆。街西侧一位老太悲壮地在废砖瓦砾中搭了帐篷、拉起了抗议的横幅,抗议所谓强拆。
在林机新村里的废堆里,遇见一位吴姓83岁的苏州老太,她抗战前就出身在唐寅故居附近,作为当时的种菜农民,看着这里的变化。如今的她因为条件没谈妥孤零零地居住在已经被拆大部分的楼房里。楼房的玻璃窗已经破碎,糊了塑料纸,据说是半夜被人砸的。
以前一直以为这样的强拆只会发生在法制意识薄弱地区,现如今看见在苏州这样的地方也有如此情景,真的感到不可思议。
保护性拆迁对建筑和对文化是一种摧毁
从拆迁的现场看,绝大部分居民都已经搬走了。按照现在苏州市的有关拆迁政策,对于大部分拆迁居民都是受惠的,他们的居住环境可以经过拆迁得到改善。苏州拆迁经过了2010年的通安农民事件后也开始越来越人性化了。但是,从现有的政策看,对于那些原来住大房子的或者有街面房的居民,相比原来居住小房子的居民获取的利益是不划算的。如今拆迁遇到困难的往往也是这些大房子、别墅户。
如果单纯从城市改造和民生改善的角度看,整个桃花坞地区的改造应该也是无可厚非。
问题是,作为一个有着浓厚历史底蕴,有着2000多年历史自然延续发展的积累,如今这样毁灭式的拆迁对于居民生活是一个改善,而对于在此地区形成的民俗文化却是一种切割、一种跳跃。
建筑大师王澍在改造杭州宋街的时候,他对政府的要求是:一房子不能全部拆;二原来居民要回迁;三是时间要给三年。他说的大概意思是:历史的建筑是要有延续的,不能跳跃的,不能有断章的,全部拆就好比把建筑历史跳过了,就不真实了;原住居民是整个建筑的活文化,不能缺失;时间上必须让他和他的团队充分调研和分析后才拿出方案。只有政府答应他这三个要求了,他才同意接受接手。如今的杭州宋街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历史保护街区。
自己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研究的爱好者,作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会士会员,这些年来对于民俗的保护和发展倾注了许多精力,用自己的相机保存了许多民俗生活的镜头。以前每次去桃花坞买菜、吃早点,就会带上相机随手拍上几张桃花坞居民的生活。记得有一次儿子小学时老师布置功课,要他写出苏州的特色点心,我带他去一趟桃花坞沿街的点心店,基本一网打尽。如今这些照片已经成为孤品了。
作为一个从桃花坞走出来的居民,如今自己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自己真的没有理由去说为了保护老建筑让那些生活在马桶和井水、煤炉的居民做出牺牲。这些居民完全有理由一起来分享苏州经济发展的成果,完全有理由用水抽水马桶、管道天然气、独立浴室。
据说苏州政府为桃花坞地区的改造投入要达50亿之多,这绝大部分是应该老百姓的共同财富。我所担心和关注的是,就算是投入50亿把危房中的局面解救出来,把历史古迹拯救发掘出来。而用这种快速、毁灭性的大拆大建的开发保护,对苏州活化的民俗文化生活形态却何尝不是是一种断裂、一种切割式?
我非常理解新任领导为官一方为民造福的苦心,现任的书记也是在任的最后一届了,他渴望为百姓做出一点成绩,也愿意用自己强权式的风格来推进各项工作。问题是,苏州文化的发展不是单一种拆旧建新式、战役式方法可以解决的。
解决苏州民俗文化保护发展是需要时间、需要艺术、需要文化、需要共识、需要实力的。
实际上,苏州老街坊的民俗文化已经开始在变异了,许多老房子主人已经自己搬出到新公房居住了,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外来居住户。我担心的是再经过一二十年,在这些老房子里会苏州话的越来越少了。到了那个时候,即使都是老房子,里面说的南腔北调方言,应该是一种新苏州文化了。
在我看来,桃花坞的改造远不那么着急。不妨慢慢来,政府有钱了,收购一片旧房子,然后做修缮性保护,再作为公租房向所有市民开放,愿意住老房子的就让他们租住进去,进去的是人,继承和发展的是民俗文化。只有这样苏州文化的延续才不会断裂才不会跳跃。
现在说这样的话已经晚了,桃花坞旧房已经毁灭了,但愿今后再对苏州其他地区老房子的改造能够更有智慧、更有文化!
上个月遇到一位自己的长者好友,过去的一位记者,他送我一本新出版的《桃花坞人物春秋》,该书收录了自汉代以来在桃花坞生活过的四十多位历史名人。
桃花坞真的是太重太重了!
201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