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0年的大京古堡留给了我们什么记忆

标签:
大京4a古堡八角亭霞浦县文化 |
分类: 民俗心旅 |
近700年的大京古堡留给了我们什么记忆
古城堡外的护城河经过岁月的沉淀,如今却成了护城渠
树越长越高,岁月越来越久
如今的城门已经变得矮了,是我们长高了,还是历史被淹没了?
经过修缮过的西门
这样的房子应该有一种美感!
渔家女每天都在思盼丈夫早日回家
在家休息的渔民
明式旧居
古村的村口总有一颗大树
自制的烟斗
东门是瓮城
修缮过的古城墙外就是一片海滩
长3公里的大京古堡城墙
瓮城下敌人只能瓮中捉鳖
这样的店铺你见过吗?
店铺成了社交俱乐部
八角亭
古城里老人乐园
旧时理发店
乐观的渔民
文革与时代的烙印
昔日的石栓成了今日的摆设
大京海滩,曾经是倭寇上岸的地方,今日的旅游圣地
福建宁德市霞浦县是一个古老的县,建县历史已经超过1700年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质,让这个陆地面积不到1500平方公里的半岛式小县,海岸线居然有480公里之长。
在这样一个奇特的古老县,其历史遗迹和民风习俗应该是极其丰富的。
如今进入霞浦的交通非常便利,沿海高速和高铁都有霞浦站,霞浦的滩涂以及丘陵地貌,结合53万渔家生活的情景,成为中国摄影爱好者者心目中的胜地。
虽然我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但是我对古老县的民俗民风和古建筑更感兴趣。进入霞浦我就驱车直奔位于东南方向的长春镇大京村,从高速出口到大京古村要有50公里的丘陵山路,岛山山路比较窄,还要路过不少村庄,忽高忽低,左拐右绕的,这段路至少要开一个半小时。
自己每去一个古村,总是要做一些功课的。同样,心中热切期待去大京,是因为知道那里有一个有着近700年历史,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石头古城堡和银色海滩。那里的居民生活也应该有一番独特的场景。
从世界历史看,自中国明代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开始从农耕经济转向工商业交换经济了,尤其是工业化以后,航海成为当时世界的主流了。现在看来,明代政府对于海事活动态度上的反复,导致了中国错过了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次机会。
霞浦县(明代洪武时称福宁县)被朝廷重视,恰恰是中国禁海时期的治理产物。
洪武年间,朱元璋实施禁海战略,对于欲通过海域进入陆地的商人统统称之为倭寇,不仅禁止他们登陆,更禁止本地人与他们进行交易,哪怕是一把铁锤什么的都是违法。
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自宋代以来一直靠海吃海,当时的泉州就好比今日之香港。如今泉州市内分布的各种宗教殿堂和遍地世界的泉州华侨就是这种历史遗风的产物。
朱元璋统治明朝时建立了不少辉煌历史,唯独在禁海上,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分析,都应该不是一件明智的事。
内有需求,外有诉求,而洪武帝却活生生地给予了认为的割裂。不仅用法律,还用大量的财力在海边修建城堡,防止违法禁海事件的发生。
霞浦县内长达数百公里的海岸线,自然成了明政府严加防守之地了。光一个小小的霞浦县内就修有三十多座石头城堡,用于抵御倭寇和防止本地居民走私交易。
位于霞浦县东南沿海的大京村所建城堡是规模最大的。当时明代政府在大京设置千户所,屯兵数千,沿海边修建城堡。这个城堡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南面海,北背山,设三个城门,西门、东门、南门。而东门还修建成瓮城,基本上来一个抓一个,来两个抓一双,就是瓮中捉鳖的活化版。
据历史记载,这城墙建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是以“福宁卫大金守御千户所”命名的,相当于今日的海防驻军所。当时城墙的长度要近3公里,高六到九米,城墙宽三米。都是用当地花岗岩石一块一块堆砌而成的。沿城墙内侧有一条东西走向,有1200米之长的石板路,当年应该是军队守卫调防的主路,一旦战事来临,军人就可以通过此路迅速及时通过三个城门登上城墙进行作战。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霞浦县一直是渔民经济,鲜有现代工业开发,当地居民也不是特别富裕,这成了保护大京古堡的护身符了。
时隔近700年,再次进入大京古堡,城墙基本没有被破坏,城内的居民住房也没有更多水泥高楼,反而是许多老式房子,那种用石块堆砌的房子比比皆是。尤其是贯穿城内东西石板路,路面还是那种花岗岩,路边的房子都是一层高,木栏砖墙或石墙,街内的四个八角歇脚亭依然保存完好。这个八角亭应该是多雨酷热南方地区居民休息和聚会的场所。
我去大京古堡的时候,正好是渔民休捕期,这些在家休息的渔民都在街边闲谈、打牌。街道两旁,尤其是八角亭边成了居民自发的农贸市场,有卖猪肉的,有卖海鲜的,也有卖杂货的。几个妇女正在挖养殖的牡蛎肉,老式理发店里的花甲理发师在等候迎客。
走进大京古堡内,仿佛进入久石让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场景一般。城墙门外,停放着我的汽车,通过一条不宽的护城河,钻过厚厚的花岗岩墙体,沿着古老的石板街走入巷内,许多明式建筑映入眼帘,一座房内的客厅里上面留着文革期间的“破旧立新”,下面贴了张大大“双喜”字,应该是刚刚举办过婚礼不久。街道的老理发铺理发师应该超过70岁左右了,腿脚有点不好,人也不灵活了,但是还是坚守着等待老顾客理发。理发的木椅子已经发亮了,洗头用的是老式的面盆架。街边的小百货铺里,窗口前放着一排大大的玻璃瓶,里面放着各式蜜饯和糖果,店内的人聚在一起打牌。街道上不时有老人用扁担挑着竹筐走过。街道上处处留有战争气息的设施,包括设有路障的石头栓。如果街道上的人换了旧式的服装,仿佛自己真的穿越到了明代古堡居民中了。
上次去浙江临海和泉州崇武古城的一段海防石城墙,当时感觉石墙怎么这么矮,这么窄,城门这么低,如今进入大京古城也是感觉城墙很矮,按照现在的高度,是很容易进攻到城内的。后来我研究了一些地理资料才解开了这个谜,随着时间推移,地面灰尘及泥土的堆积,地面高度会每年有所增加的,加上按照每年增加一毫米的高度,700年历史沧桑,地面高度应该增加近一米了,也就是城墙会感觉上矮一米了。苏州开建地铁时,曾经在地下几米多发现宋代的钱币,这次桃花坞被毁工程开挖时,在地面一米以下发现了宋代武康石板。专家称这是地面增高的原因造成的。
所以街道的一些有年头的旧房子,家中的地面比外面街道低了不少,也应该是这样的原因。至于那些石板路上的石板,应该是后人翻修时不断垫高了。
每每去这些留有历史遗迹的古村落,自己内心总是受到一次震撼和教育,每每一次穿越时光的旅游体验,自己内心总是会激起无数的感慨。
今天的社会进步越来越快,事物变化也越来越快,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快,人们丢弃传统生活习俗走向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消失的东西与新建的东西一样多,一样快。我们的习俗、我们的生活形态已经与过去有许多区别,就好比随着岁月不断增高的地面和淹没的地下。
幸亏岁月还能够给我们留下那些毁不掉的石头,那些见证中国历史的古城墙体,还有古村落的那些旧房子,让我们现代的人可以去缅怀和追忆我们先辈的生活形态。
而这一切,在现代化的都市都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当时光成为坐标后,民俗和建筑如同历史本身一样,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厚薄之分。如何在保留旧历史的同时来谱写新历史,这是需要当代中国人迫切思考和行动的。
意大利的罗马和日本的京都,留给今天的不仅仅是建筑和遗迹,更是一种先人的文明和历史。后人只有保护而没有糟踏乃至毁坏的权利!
从这一点上来看,去一趟大京古堡,真的可以让现代人来一次历史穿越的记忆!
201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