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员工?
(2010-06-11 11:15:49)
标签:
检查书员工富士康杂谈 |
分类: 企管心得 |
我们需要怎样的员工?
——由徐剑岷的《检查书》所想到的
原设安部焊工徐剑岷因为旷工多日,违反《员工手册》规定今年初被公司除名了。事后,他多次表达了后悔并希望能够继续进入公司服务。
我个人对员工离开公司后再进入公司基本持反对意见的。尽管公司的制度上没有明确规定这一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是基本不同意重新录用离职后继续进公司,更何况是一位被除名的员工。
理由很简单:公司不是公园,不能自由进出的!如果随意同意离职员工返厂工作,就是对现在工厂努力工作员工的一种不尊重。当然,如果本人一定要再次进入公司,一定要同意两条,一是写一份深刻的检查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二是重新按新进员工待遇录取。
陈副总把公司的意见转告给了小徐,最近三个月的时间他不断找陈副总和李部长,渴望公司再次给予他一次机会。
据陈副总和李部长介绍,他的焊接工作技能在外面谋生是没有问题的,对于他在公司工作期间的工作技能大家是认同的。如果他能够遵守公司纪律,老老实实地在岗位上工作,他的进步会很快和很大的。
昨天,读了陈副总转交的小许的《检查书》很有感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份检查书,不如说是一份声情并茂的忏悔书。我再次询问陈副总,是否是他亲笔写的,陈副总回答我说,原稿是亲笔写的,字迹潦草,他要求他打印后上报的。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一般情况是员工离职后,尽管他内心中会对过去有一些怀念,但是,对外的表达一般都是说一些不利公司的话,很少有像小徐在检查书所提到的反悔和感悟。从他的检查书中可以看出,对于平时大家都很不在乎的事,一旦回味起来是那么的动情和深刻。尤其是他写到,每当看见公司过去组织活动的照片时,越发对公司的怀念了。
这就是验证了一句:“失去了才会显的可爱”!
老实讲,像小徐那样有着焊接技术的技工,无论是在大厂、南京乃至其他地方,只要他愿意,还是可以找到他理想的工作的,为什么他愿意面对公司苛刻的要求,仍旧强烈地要返回公司工作呢?表面上从他的检查书中看,现在他新找的工作没有原有的感觉好以及家人对他的责怪。而在我看来恰恰是博大公司文化力量如同一种强烈的磁场深深吸引着他,让他心中充满着对博大公司的一种神往和热爱。这样的神往一旦不能满足,他会难过、抑郁甚至焦虑的。
我曾说过,不能期待不会犯错的员工,只期待不会犯同样错误的员工。而小徐的《检查书》表达的真情,说明即使犯了错误的员工,他也还是会用良知来感恩的,即使公司当初用对他来说感觉到很严酷的制度了处罚他,一旦他的心结真的解开了,他内心的良知会惩罚自己的,更会感谢当初处罚他的公司的。
有次参加一次会议,聆听了蒙牛的牛根生的发言,长篇发言的内容早忘了,有三句话却是影响深刻的,他说做企业就是要做到:制度驱动、能人带动、文化感动!
小徐在被公司开除后所作所为,证明了确实是文化是可以感动人的。
俗话说:“人以群居、物以类分”!我们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惯、性格、文化,能够统一我们行为的只能靠规范的制度,能够凝聚我们的思想的只能靠大家认同的企业文化。
昨晚在看最新的《三联生活》周刊。这期是介绍富士康的,封面题目是《在富士康如何当工人》。这期文章写的非常客观、全面,记者走访了跳楼员工老家及亲人,也采访了进入公司多年的老员工。在我看来,对于一个拥有80万员工的制造型企业,如果不是靠看似严酷的制度来管理怎么会不乱套?如果乱套,工厂早就关门了,80万员工早就成了失业大军了。这次跳楼的员工一般都是进厂不到半年的,他们从一名被父母宠爱的80后一下子到了比军营更严酷的企业中,这样的不适应是必然的,由此带来的反弹也是难免的,许多人能够熬过去就成了真正的“富士康”人,他们最高的员工加班记录是一个月180小时,这位员工没多久就很快成长为主管级干部了,一些人熬不过去就淘汰了,甚至个别的采取了极端方法,但这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
富士康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代工厂。除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外,富士康严酷的纪律执行文化也是一种保障。相信大部分能够在富士康呆下去并成长的员工一定是能够适应这样的制度也能够适应这样的文化的。
回到公司,我们也需要能够认同公司制度、适应公司文化的员工在一起努力、合作,完成公司的整体目标。
希望重新进公司的小许能够尽快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心声,也期待他的曲折故事能够教育我们现在的员工,珍惜现有的,努力工作,不要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