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惜了!江门中华酒店
到江门去度周末,我们是有计划准备在那里过夜的。出门前在包里装了一些替换衣服放在车上。
高速的开通,不到一个小时就达到了江门市区。吃过午饭就在江门老城区闲逛。市区的一条江门河将城市划成两边,东岸是人口稀少的山区,西岸是热闹的市区。
西岸的河边有一条叫堤中路的马路,这条路边上和后面留下了大量的民国处期的西式建筑。当地政府为了开发旅游,把堤中路沿河一边的建筑修缮了一下,这些结合西式和岭南建筑特点的房子,一般都是三层楼,一间挨着一间,绵延数百米,颇有上海外滩的风貌。这些沿街建筑的后面,又深藏着许多没有被拆迁,保留完好的同类型的民国初期建筑。今天看来这些建筑已经有点破旧了,但是由于选材精良和工艺精湛,看起来还是那么的精美。那些彩色玻璃、甚至是嵌在建筑中的英文店招还是清晰可见。通过这些建筑可以想象当年此地经济的繁华。置身在这个场景,让我这个颇爱老建筑摄影的外地游客十分的激动,那些没有任何人工修饰,完全是原生态的场景已经在全国不多了,很快1个G的储存卡拍满了。
我决定选一家咖啡馆休息一下,并把照片输入电脑。
偶遇中华酒店
在堤中路和胜利路口,我们看见了一家标有“中华酒店”和“民国19年”字样的建筑,走近一看,那里已改为江门国际青年旅社。在旅社边上一排玻璃房开了一家名为中华旅社咖啡的店。我们跨门而入,店内的摆设还是相当幽雅的,由于是周五下午,只有我们两个客人,服务小姐赶紧给我们打开空调、递上点单。我一看价格便宜的出乎我的意料。一杯中华旅社特色咖啡只要8元一杯,而且还可以免费宽带和杂志阅读。
我打开电脑,怎么也无法启动起来,立刻连线公司网络工程师小陈,他教了几个应急措施,没用。我突然想起索尼也有一键恢复功能的
,按此操作可以重新启动。可是C盘的东西就没了。好在我对于危机管理是有应对的,所有的数据我是定期要用二种措施备份,平时保存在D盘,这样数据就丢失不了,只是要回公司重新安装一些软件。到了第二天才知道,原来是我系统自带的诺顿杀毒软件捣的鬼,全中国用户都受害了。这么一折腾已经到了傍晚5点多了,天又下起了雷雨。我们决定就夜宿在这家有老房子而设的中华酒店并夜逛江门市区。
入住中华酒店
我们把车上的行李拿下,到总台。由于已经改为江门国际青年旅社了,虽然对国际青年旅社早有耳闻,却从来也没住过。我们担心设施不一定适应我们早已过了年轻人而进入中年人的要求。
我请太太上楼先看一下最好的120元一晚的情侣房,太太说“OK!”,我就登记入住。
旅社是一栋独立的三层西式加岭南风格的建筑,建筑外面是长方型的,里面两个小天井,天井中间是休息的亭台,再往里就是两排房间。我们入住的房间,也是长方型的,宽不到三米,长起码十米。一边是靠着楼内的天井,一边是马路。
入房,装修和设施还是相当好的,地上是木地板,选的家具也是电影中看见的30年代的,更让我们好奇的是房间的窗完全是木制的,仿佛让自己回到童年居住的老房子里了。我把两边的木窗一推,宛如时光倒流回到了三十年代,如果不是马路上多得象虫子一样的摩托车发出的机器声,绝对是一个安静的可以让人思考的地方。酒店的建筑都是用心修缮过,看得出酒店的经营者虽然挂着青年旅社的招牌,还是非常用心地想延续它的历史文化。
旅社中有两家公司占据了很大的楼面,一家是装饰公司,一家文化经营公司,据服务员告诉我们,就是这家文化公司在经营着旅社。
历经沧桑的中华酒店
后来我从网络上中华旅社的历史确实非常的了不起。酒店的建筑1919年建于江门河边。遭遇一场大火后,迁到了现在的地方,酒店的外墙上发现刻着“民国十八年,潘秀记建筑”的字样,按此推算应建于1929年。中华酒店是江门的第一间酒店。民国时期,江门成为粤西的交通要道,是水陆交通的衔接点,形成了一个非常热闹的商埠,中华酒店在当时是最繁华、最高级的酒店,
日军侵占了江门后,由于中华酒店处于长堤繁华地段,楼层又高,建筑牢固,加上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遂成了日军的司令部。后来,日军还把它作为临时的医院,收治伤兵。
后来公私合营,中华酒店收归市政府管理,市政府把它作为政府接待处。
“文革”时期,中华酒店也跟随当时的潮流而更名为“红卫旅店”。“文革”后,才又复名为“中华酒店”。
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它也曾作为印尼、越南排华时期,江门接收被排斥回国的华侨的临时接待点。最高峰时曾同时住过250人,走廊上都是临时床。
进入21世纪,江门大刀阔斧大搞城市建设改造和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市政府将长堤定为“长堤风貌步行街”,中华酒店被“国际青年旅舍联盟”吸收为会员;2001年8月,“江门国际青年旅舍”在中华酒店正式挂牌成立。
这些资料在整个大楼中没有得到任何的介绍,我是在网络收集的。在没有获得资料时,我就从门头上民国19年以及建筑的特点、位置就想象出这家旅馆背后的故事一定很多。
我曾经住过上海上世纪初建造的和平饭店,苏州的阊门饭店,参观过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莱佛士酒店。这些酒店的房间都不大,大堂更是无法与今天的普通招待所相比。可由于这些酒店悠久的历史文化,沧桑的历史故事,还是引得不少人想去体验一下。
江门中华酒店的位置不亚于上海的和平饭店,一个靠江门河,一个靠黄浦江,两个都是在繁华路口的交叉,两所酒店的历史也相仿,虽然后者规模和档次比前者高多了。可是历史进入到21世纪,评估这些酒店的不一定他的面积大小,设施的豪华程度,恰恰是历史的沉淀。至少和平饭店没有做过日军的司令部也没有受过遭排挤的华侨。
由于交通等原因,粤西地区的发展一直相比广东其他地区慢。在经济发展缓慢同时也奇迹般地保留、发掘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特别是江门开平碉楼正在审报世界文化遗产。江门市区一大批民国年代的建筑也没有被地产商划上一个“拆”字。现在高速公路贯通,经济落后地区正在快赶。好在现在的政府官员已经懂得利用历史遗迹发展旅游,江门堤中路的改造也是这些干部对待历史遗迹的态度,值得我们欣慰。
形式上的保护还只是一个浅层次,内容的挖掘才是有生命力的保护。中华酒店这么有历史感的建筑,实在搞不清为什么成了国际青年旅社?最让我惊讶的是,我在退房时发现大堂门窗的彩色玻璃原来都是用油漆刷。环顾四周也找不到对这座建筑历史介绍的文字说明。可惜了!当遍布全球的江门华侨如果回到家乡,能够仍旧住上一晚当年他们最骄傲、最向往、最高档的酒店,他们的心情绝不是住五星级酒店可以比拟的。当我这个从数千公里外来到江门的游客,让我兴奋的不会是江门有多少五星级酒店,而是这座城市与中国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以及他的城市符号。
就在离酒店三十米左右,当地政府搞了一个宽大的新广场,名字叫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估计是也拆了不少老房子该建的。放着现存的历史建筑不去挖掘,非要拆了老房子建个新广场,这样的创新实在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江门的中华酒店应该是江门的一座城市民俗博物馆,完全应该成为江门的和平饭店,广东的莱佛士酒店。成为江门华侨连接故土的物化纽带。
现在的中华酒店挂上了国际青年旅社,实在不伦不类,可惜了中华酒店的招牌!
(2007-05-2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