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言论心声 |
让父母成为青春期孩子平起平坐的朋友
——对用平常心培养平常孩子的思考
周斌
进入二十一世纪,探讨如何建立对孩子的良好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所有父母和老师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
在探索独身子女一代和所谓的90代新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父母的思想观念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而作出新的调整。记得我看过一本家庭教育的书,其中作者介绍了一位俄国著名教育家说过的一段话:父母一切都给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幸福给孩子那是父母最可怕的礼物!
结合自己教育孩子和所接触到的父母,我认为当前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着不少误区:
误区之一:用精英教育培养普通孩子。社会上许多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未来社会精英,总是用精英的要求和标准来检验孩子一切。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延续给孩子,希望他们替自己实现,自己没有读过大学一定要孩子实现,自己没有读名牌大学总希望孩子替自己实现,自己不会弹钢琴总希望孩子成为孔祥东,自己不会外语希望孩子成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等等。这种用精英的心态培养孩子最后结果只能让孩子和父母承受巨大的压力以及失败和成功的两元落差。
误区之二:用过重的功利意识来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功利意识,这是非常正常的。而在目前的孩子教育中父母的功利意识却是过分了。衡量孩子的一切就是以考试的分数,分高俱荣,分少俱毁。甚至把孩子的分数作为自己参与社会活动的筹码,把孩子的分数作为自己的面子,只要分数高就是压倒一切的好,至于其他孩子的心理、行为方面都显得不重要。
误区之三:用完美主义和过分的挑剔来对待孩子。在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习俗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对待孩子的要求过分完美,希望打造出淑女和公子。以成人的礼节和要求规范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孩子一有“违规”的就十分挑剔,上纲上线。久而久之孩子要么成为一个老气横秋的“乖乖儿”,要么成为一个父母面前一套,他人面前一套的“双面人”。
误区之四:父母紧张焦虑情绪影响孩子的情绪。面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竞争压力,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也有着的压力重重。从择校、家教、接送、交友、穿衣、看书等等父母都是事无巨细地关心。一旦这些行为偏离了自己既定的轨道或者听到社会上、同学、老师方面对孩子不利的话或者孩子被老师训话、考试不好,那么全家就会集体焦虑,家里笼罩着焦虑的气氛,父母对待孩子也是埋怨和唠叨。
误区之五、不用事先预知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孩子的行为。孩子在长大,家长在变老。但是许多家长没有认真研究和了解孩子成长变化的规律特征,对于孩子青春期的身体、心理、行为都没有预先的充分了解,针对不同成长阶段采取不同教育和沟通方法。比如对于孩子身体的变化要么认为是老师的事,要么也是很神秘,对于孩子上网要么放纵不管要么把电脑锁上,对于孩子与异性交往要么上纲上线,要么顺其自由等等。
如何化解父母这些教育误区,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体会,我认为必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用父母的平常心培养孩子的平常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越来越普遍。目前的高等教育客观上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的精英教育了,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是平民教育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已经转化为提高修养和素质,提升学习能力和技能获取了。考入大学门来改变一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孩子的过分高的期待只会让父母和孩子失望。绝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做普通的人干普通的事。大学生就意味着高薪和坐办公的现象已经彻底打破了。如果孩子和父母现在不开始树立平常人和做平常事的心态,到真正踏入社会后容易会产生理想破灭、人生绝望的想法。
思考之二、善于运用家庭优势来教育孩子。
每个家庭尽管情况不一样,但是每个家庭必然有不同的优势,这种优势有时候是相对的。双亲家庭可以给孩子更多的爱,单亲家庭却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磨练和责任;有钱家庭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更多物质可以周游更多的地方,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家庭可以让孩子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教师的家庭可以让孩子熏陶读书的乐趣,生意人家庭可以让孩子从小熏陶商业的艰辛等等。所以,不同的家庭尽管表现的现象不同,但是一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父母如何运用好这些优势来教育好孩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拿自己家庭的劣势比较别人的优势,只会让青春期孩子更自卑。
思考之三、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友,做孩子朋友般的父母
青春期孩子客观上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候。这个
阶段的孩子已经不是过去自己的孩子了,父母看到的只是他们身高一年长十多公分,鞋子和衣服可以穿大人的了。事实上他们的思想变化远比看得见的身高变化的复杂和快。过去少儿时期的哄、骗、吓已经没有任何用了。如果还是居高临下般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要么换来的是“恩、啊、哈”的应付,要么是堵起双耳不理你。所以,放下自己父母的架子,多去聆听、多去讲一些他们听得懂、感兴趣的话,才能被他们内心接受,才能听到他们内心的心声。所以父母必须去学习电脑游戏、QQ、流行歌曲、流行时尚、看流行杂志和卡通以及世界杯和NBA,让自己成为“长不大的顽童”,孩子把你当成“朋友般的父母”。
对于孩子的生理健康,许多父母表面上都是做的非常到位,吃好、穿好、住好,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对于自己宝贝儿孙更是体贴关怀。除此以外更要关注孩子的体育锻炼,孩子的体形、肺活量甚至视力。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更要去注重他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接受度,对待他人的爱心和同理心、责任心以及面队挫折和快乐的态度。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就要观察、纠正和培养他正确的待人接物,处理事件的计划和条理性。只有在这个三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后面对各种错纵复杂事物能够理性和从容应对。
思考之五、纠正关爱孩子的错位行为
在父母教育和培养孩子中许多家长行为表面上是对孩子的关爱,其实却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错误的爱”。做父母的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检讨:
1.
2.
3.
4.
5.
不同时期孩子的教育方法一定是不同的,世界上有许多大学可以培养不同职业人员,唯独没有一所大学开设“父母学士班”、“丈夫硕士班”、“妻子博士班”。而父母、夫妻却是我们人类每个人要担任的“职务”。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更不能推倒重来或者回炉再造,所以不断探索和总结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体会、心得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分享是一件十分有益和必要的事!
“儿行千里母担忧”,“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孩子永远是父母的担忧,也永远是父母的骄傲和寄托!愿所有的孩子健康,所有的父母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