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手札(四)
(2015-11-24 09:18:48)
标签:
艺术赏析 |
分类: 诗人手札 |
诗人手札(四)
66
诗人的胸怀有多博大,视野有多宽广,他诗歌的领土就有多辽阔,他诗歌的海疆就有多澎湃。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版图,高原、盆地、河流的向度,代表着诗人情感的向度,但版图面积绝非诗人思想的温床,还有高洁无垠的天空,还有浩荡无存的时光。
67
在语言学背景下,诗歌语言就像“无私的政客”或“纯情的妓女”一样自相矛盾。句法是语言学的深奥部分,名词往往是语言学的肤浅部分。但作为诗人,名词的意义却非同寻常。
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说:“不是诗人在写诗,而是诗歌在通过诗人发言。”他还说: “名词具有不朽的魅力”。与布罗茨基同时代的诗人叶夫盖尼·莱因说:“诗歌,必须把形容词压缩到最低限度;诗里填塞的名词越多越好,甚至连动词都是累赘。”
68
名词的具象功能远远大于其它诸如动词、形容词等,名词往往是联想、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段的“首发”,就像诗人往往是小说家、散文家的“前身”一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这么说:诗人,就是精通名词的人。
69
人人都知道直线是最便捷的传递,但未必人人都能在语言或叙述过程的曲线中找到直线。
70
一只篮子里,装不下哪怕最小的果园,诗意只是果园里的一只苹果。诗歌之精要,就是一个字减。把“一篮子”水果摆上桌,则“一篮子”是对果园之减;取一只苹果、两枚香蕉、几颗草莓,制成果盘,则果盘是对“一篮子”水果之减。
71
事实上,任何一个诗人的技术手段,都是他“手艺”的外表,都与其内心情感和审美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内部联系。而强调技术的目的,则是因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2
不是每一首称得上好诗的作品,都经得起掂量,真正的高度和难度需要非常的手艺和创造力。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镜子”一直是诗歌中最受青睐的意象,它穿越时光,从其人类日常生活的照容器物的自然属性,进而具有了人类在宗教、民俗、哲思、文学等多重文化的历史内涵,承载了丰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它以最具体的、最抽象的,也是最平凡的、最神秘的镜像,将平凡生活折射成诗意世界和诗人自我的奇思玄想。在中国诗歌史上,从破镜重圆、照妖镜、美人照镜、心如明镜、镜花水月等的深醇意味中,唐诗镜子被写到了极致,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已将光阴荏苒写尽了;而现代新诗中,张枣的“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将梅花落满南山的繁复又指向唯一的心绪写尽了。
73
黑格尔说:“从散文的观点看,诗的表现方式可以被看成走弯路,或是说无用的多余的话。”哲学家惯用危言耸听之术,但黑格尔的话不无道理,诗——就是绕过“散文”、“小说”已经到达过的地方,说出“散文”、“小说”没有说出的话。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受众永远对陌生的挑战着迷。
74
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诗人,重视了本领域的制空权和话语权。他们对创作、理论与评论现状的不同步,不协调,不匹配,深存焦虑。
75
评价一个诗人的艺术贡献,研判的参照只能是他的作品;诗人凭借经典文本安身立命,凭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传世留名。然而,死亡对于生命个体而言,毕竟只有一次;死亡就像绽放在人类视野里的一片绚烂花朵,它既装点你的生平,又葬送你的性命;所以说,噩运既能使一个诗人旺盛的艺术生命嘎然而止,也能使一个诗人的艺术生命在瞬间达到沸点:死亡将放大艺术的感染力和感受力。
76
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死亡。死之于年青的生命是一个奢侈的事件,而之于诗人则是一个普通而节俭的故事。诗人就居住在死神的隔壁。诗人仙逝了,但是留下了他的灵魂,这是诗人毕生的荣耀。比如诗人普希金和他的《自由颂》、《致大海》、《叶甫盖尼·奥涅金》等,比如诗人济慈和他的《伊莎贝拉》、《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比如诗人叶赛宁和他的《莫斯科酒馆之音》、《波斯抒情》、《安娜·斯涅金娜》、《忧郁的人》等,比如诗人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等,比如诗人海子和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
66
诗人的胸怀有多博大,视野有多宽广,他诗歌的领土就有多辽阔,他诗歌的海疆就有多澎湃。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版图,高原、盆地、河流的向度,代表着诗人情感的向度,但版图面积绝非诗人思想的温床,还有高洁无垠的天空,还有浩荡无存的时光。
67
在语言学背景下,诗歌语言就像“无私的政客”或“纯情的妓女”一样自相矛盾。句法是语言学的深奥部分,名词往往是语言学的肤浅部分。但作为诗人,名词的意义却非同寻常。
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说:“不是诗人在写诗,而是诗歌在通过诗人发言。”他还说: “名词具有不朽的魅力”。与布罗茨基同时代的诗人叶夫盖尼·莱因说:“诗歌,必须把形容词压缩到最低限度;诗里填塞的名词越多越好,甚至连动词都是累赘。”
68
名词的具象功能远远大于其它诸如动词、形容词等,名词往往是联想、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段的“首发”,就像诗人往往是小说家、散文家的“前身”一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这么说:诗人,就是精通名词的人。
69
人人都知道直线是最便捷的传递,但未必人人都能在语言或叙述过程的曲线中找到直线。
70
一只篮子里,装不下哪怕最小的果园,诗意只是果园里的一只苹果。诗歌之精要,就是一个字减。把“一篮子”水果摆上桌,则“一篮子”是对果园之减;取一只苹果、两枚香蕉、几颗草莓,制成果盘,则果盘是对“一篮子”水果之减。
71
事实上,任何一个诗人的技术手段,都是他“手艺”的外表,都与其内心情感和审美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内部联系。而强调技术的目的,则是因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2
不是每一首称得上好诗的作品,都经得起掂量,真正的高度和难度需要非常的手艺和创造力。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镜子”一直是诗歌中最受青睐的意象,它穿越时光,从其人类日常生活的照容器物的自然属性,进而具有了人类在宗教、民俗、哲思、文学等多重文化的历史内涵,承载了丰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它以最具体的、最抽象的,也是最平凡的、最神秘的镜像,将平凡生活折射成诗意世界和诗人自我的奇思玄想。在中国诗歌史上,从破镜重圆、照妖镜、美人照镜、心如明镜、镜花水月等的深醇意味中,唐诗镜子被写到了极致,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已将光阴荏苒写尽了;而现代新诗中,张枣的“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将梅花落满南山的繁复又指向唯一的心绪写尽了。
73
黑格尔说:“从散文的观点看,诗的表现方式可以被看成走弯路,或是说无用的多余的话。”哲学家惯用危言耸听之术,但黑格尔的话不无道理,诗——就是绕过“散文”、“小说”已经到达过的地方,说出“散文”、“小说”没有说出的话。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受众永远对陌生的挑战着迷。
74
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诗人,重视了本领域的制空权和话语权。他们对创作、理论与评论现状的不同步,不协调,不匹配,深存焦虑。
75
评价一个诗人的艺术贡献,研判的参照只能是他的作品;诗人凭借经典文本安身立命,凭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传世留名。然而,死亡对于生命个体而言,毕竟只有一次;死亡就像绽放在人类视野里的一片绚烂花朵,它既装点你的生平,又葬送你的性命;所以说,噩运既能使一个诗人旺盛的艺术生命嘎然而止,也能使一个诗人的艺术生命在瞬间达到沸点:死亡将放大艺术的感染力和感受力。
76
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死亡。死之于年青的生命是一个奢侈的事件,而之于诗人则是一个普通而节俭的故事。诗人就居住在死神的隔壁。诗人仙逝了,但是留下了他的灵魂,这是诗人毕生的荣耀。比如诗人普希金和他的《自由颂》、《致大海》、《叶甫盖尼·奥涅金》等,比如诗人济慈和他的《伊莎贝拉》、《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比如诗人叶赛宁和他的《莫斯科酒馆之音》、《波斯抒情》、《安娜·斯涅金娜》、《忧郁的人》等,比如诗人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等,比如诗人海子和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