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君诗歌:在每一行诗句里种植鲜活的形象
考量一个诗人的才情,只需信手拈出他的一首诗来,就会一目了然——因为才华不是诗人的潜质,而是诗人的禀赋,它凸显在一个艺术家无法遮蔽的人生痕迹里。有时,才华像闪电,聚集于一个瞬间,突然释放巨大的能量;有时,才华像繁星,密密麻麻地散居在诗人所有文字的神秘天空中。然而,若是考量一个诗人心灵的成长历程,或者考量一个诗人的精神高度,则需要系统地阅读他的一系列作品,甚至是全部作品。
最近,我在刘福君博客上仔细阅读了他围绕着“父亲”所创作的一系列诗歌作品,共60余首,均为抒情短章。这是关于父亲的诗体传记,内容相当殷实。在诗人刘福君笔下,父亲像一座跌宕起伏、延绵不绝的山脉,更像一棵有多少年轮就有多少冬寒夏暑烙印的老树:从早年差点成了“六虎”的儿童团员,从“弯着腰,低着头/接受革命群众的批判”的村支书,到如今88岁高龄的老寿星。一句句,一行行,那个担当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风云嬗变的父亲形象,真实鲜活地跃然纸上——
父亲长长的胡子
没事总要摸一摸
一把胡子从根到梢
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
就像他没有离开过
家乡的土地
——《水胡子》
每一位父亲都是一座村庄的见证者和象征者,这座村庄共同的大名叫:家乡。在《父亲》这部诗集中,诗人刘福君不仅仅是以儿子的视角,叙述血缘意义上的父亲;而是以更为宽阔、深刻的文化背景,托举出“土地”意义上的父亲。这一抒情主体的确立,为诗人刘福君感恩式的倾诉,打开了丰盈而高远的审美空间。
“土地”上站立的父亲,更真实也更值得回味。他是《门前的小河》:“河水越来越小了/鱼儿越来越少了/黄昏的时候/父亲站在河边/他最担心的是/将来的月亮和星星/还能不能在小河里/洗澡了//”;他是《一个梨》:“我家门前的石墙下/有一棵酸梨树/一个梨,抓着树枝/整整一个冬天//父亲每天都要看一看/这个梨/为什么/舍不得离开//”;他是《草叶儿》:“草叶儿沾在脖子上/跟着父亲一起回家//”;他就是这样一个真真切切的《不抽纸烟的父亲》:“其实在父亲眼里/没有高低贵贱/几十年的习惯/一点点深入骨髓/成了特征/成了尊严//”。
家乡这一词组,是由极为丰富复杂的社会元素组合而成的,生物、地理、文化、宗教、种族等一系列缺一不可的历史记录,造就了这一词汇在人类进化史中独特的生命含量、符号意义和原始象征。文学在对“家乡”这一历史象征物的不懈挖掘中发现:文学不是“家乡”的装饰,而是生命的自省,而是对“家乡”的关照与反思。面对“家乡”的贫瘠抑或丰饶,狭隘抑或宽厚,顽固抑或散漫,诗人不是迫不及待地为了表现雅致,而是迫不及待地为了表达血脉的原始忠诚和生命的初衷——
父亲肩扛锄头
跟在风雨后头
不紧不慢地走
……
锄头跟着父亲永不生锈
父亲在风雨中从不回头
——《风雨之中》
“父亲”具备了故土风情的典型性特质,而刘福君一半虚一半实、一半叙事一半抒情的文本样式,以及“口语化”的节制表达,为读者提供了一道风味特异、个性鲜明的阅读大餐——
而今,面对夕阳里的父亲
我把内心几十年的萤火
化作手中祈福的灯盏
——《萤火虫》
一脉传承,大情大义,“父亲”脚下是坚实的土地,“儿子”刘福君头顶上是辽阔的天空。
附:刘福君诗歌
水胡子
父亲长长的胡子
没事总要摸一摸
一把胡子从根到梢
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
就像他没有离开过
家乡的土地
多少次见父亲坐在大门口
对着南山遥望
看起来粗粗拉拉的父亲
一边捻着胡须
一边悠然见南山
他说南山有眼泉
老人叫它水胡子
有一天父亲忽然想起
要去水胡子清理落叶
而我,正在读一位美国诗人的诗句:
“我要出去清理牧场的泉源
我只是想耙去水中的枯叶
(也许我会等到水变清洌)
我不会去太久——你也来吧”
这话像是我父亲说的
像是父亲亲口对我说的
风雨之中
父亲肩扛锄头
跟在风雨后头
不紧不慢地走
走在风雨前头
肩负使命般大步行走
父亲肩扛锄头
锄头跟着父亲永不生锈
父亲在风雨中从不回头
萤火虫
我睡醒一觉的时候
一个墨水瓶来到枕边
一对萤火虫
正在里边一闪一闪
先是一阵惊喜
我想喊
可是父亲的呼噜正酣
再见萤火虫
心
一下子热起来
当我得知,小小萤火
与爱有关
黑夜里那一星光亮啊
那丁点的暖
照我的路,暖我的心
年复一年
而今,面对夕阳里逆光的父亲
我把内心里几十年的萤火
化作手中祈福的灯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