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国诗歌:立春就是把春天竖起来
王志国诗歌,是彰显诗人汉语调动能力的“博物馆”或“博览会”。王志国丰富变通的语言表现手段,令人眼花缭乱。但让人吃惊的是,王志国是一个藏族诗人,汉语言与汉文化,不是他血脉的源头。
愉悦地体会母语对写作者的感召力和贴己性,在母语的无边浩瀚中耕种和收获——这是每一位写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这是王志国的《羽毛飘落》:
众鸟高飞
唯有一根羽毛
在翅膀之外,用漂浮的语言
指认飞翔
命中的墓地
就要落下来啦
一根羽毛飘飞到半空的时候
大地在仰望中失去了重心
此时,回旋的风是疲惫的
它已承载不起
一个人的担心
那么,王志国的使命是什么呢?汉语言与汉文化对他而言,也许是另一支血脉的源头,也许是血亲,也许是奶妈的象征--养育之恩的源头。血缘与地域文化,对一个诗人的滋养,对一个诗人人格的提携,最终都会反射到他的作品中去,作品是作家生命母本与血脉关系的最权威的注释。
让我们来看看王志国的《立春》,只有置于汉语和汉俗的双重框架下,这首诗所内含的出神入化的寓意,才能够准确传递:小时侯以为/立春就是把春天竖起来/像老家修房子一样,要请许多人帮忙/先把栋梁和框架立起来/我们自己再慢慢添砖加瓦/然后,享受幸福的生活//。
很难设想,阿拉伯或希腊语境中的“春天”,能否在“立春”这天“竖起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与“冬天来了,春天就要竖起来了。”在语境上,是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
《二月十七日:雪》,也是一首与《立春》具有同等价值和感染力的诗:雪在半夜从天空出发/对此,夜幕里的乡村一点也不知情/当我们知道时,二月十七日这一天/已经堆满白花花的碎银//。这可能是一场2007年2月27日的雪,可能是一场1997年2月27日的雪,也可能是一场1987年2月27日的雪;这场雪触及了诗人的灵感,触及了诗人的记忆,触及了诗人的隐秘的内心:这些奔跑的花朵/终于从天堂落向人间//。
斯蒂芬.欧文说:“无法想象一个诗人超出语言学边界被赏识。相反,必须接受十分痛苦的束缚,一种区域的界限性”。让我们在汉语语境中来欣赏王志国的《羽毛飘落》:众鸟高飞/唯有一根羽毛/在翅膀之外,用漂浮的语言/指认飞翔/命中的墓地//就要落下来啦/一根羽毛飘飞到半空的时候/大地在仰望中失去了重心//此时,回旋的风是疲惫的/它已承载不起/一个人的担心//。一个诗人的主观场完全介入客观场后,他才会为“一根飘零的羽毛”、“疲惫的风”担心。
附:王志国诗歌
立春
小时侯以为
立春就是把春天竖起来
像老家修房子一样,要请许多人帮忙
先把栋梁和框架立起来
我们自己再慢慢添砖加瓦
然后,享受幸福的生活
长大了才知道
立春,只是春天
虚开了一扇门
门外,农民扶起了倒在冬天休眠的锄头
门内,土里的种子拱破了坚硬的壳
羽毛飘落
众鸟高飞
唯有一根羽毛
在翅膀之外,用漂浮的语言
指认飞翔
命中的墓地
就要落下来啦
一根羽毛飘飞到半空的时候
大地在仰望中失去了重心
此时,回旋的风是疲惫的
它已承载不起
一个人的担心
二月十七日:雪
雪在半夜从天空出发
对此,夜幕里的乡村一点也不知情
当我们知道时,二月十七日这一天
已经堆满白花花的碎银
这些奔跑的花朵
终于从天堂落向人间
落进炊烟缭绕的院落麦田
像飞倦的白鸟,悄然栖落又匆忙飞走
留下一场白色的梦
等待阳光的手帕,擦拭
大地这位白发老人,即将流出的
沧桑泪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