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静宜:黑色幽默的年代足够丰富

(2010-06-03 15:40:26)
标签:

林静宜

海峡都市报

宋晖

80后

文学

两岸

文化

分类: 关于采访

 

林静宜:黑色幽默的年代足够丰富

 

http://s6/middle/4a26c226g7402bb86eee5&690

    

“小情小调”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林静宜,女,1985年出生于福州,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2005年被评为“年度萌芽最受欢迎十大写手之一”,2007年入围“中国十大80后作家排行榜”。早期作品《当心情透明的时候》在《萌芽》发表,以深入人心的语言博得高涨的人气。萌芽书系《逆时钟》是她长篇小说处女作,代表作有《当心情透明的时候》、《蝶葬》等。

     屠格涅夫说,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连悲哀也对你有帮助,连忧愁也给你以安慰……所有人的青葱岁月都这么过来,80后作家的“先驱”们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周嘉宁、苏德、颜歌……曾经被定义为:张扬、个性、高产、娱乐、市场,如今也仍然故我,但这是一代人的生活态度。

     时间会磨去浮躁、尖锐、玩世不恭……看,80后的七堇年、笛安他们,都开始在写作中探索关于生命的严肃深刻的话题。他们和每一代人一样三十而立,因为这个时代与任何时代一样残忍。

     值得关注的是,网上一份80后的作家名单中,福建籍的“80后”居然占了三成,写诗的居多,三米深、潇潇枫子、笔尖、二号车厢、第六道光芒、风贼、风若吹、阿草……写侦探小说的林星;写青春小说的林静宜、黄湘子;写散文随笔的赖为楷;写杂文评论的曾念长……他们大多在体制之外,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他们混迹文学网,成批制造言情、穿越、玄幻;他们是诗歌论坛的活跃分子,办诗社、搞聚会,自得其乐……现在未必成气候,却是潜藏在网络的“未来力量”,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福州80后作家林静宜有着更为明显的80后特质:爱幻想、敏感、自我,常在纸张上涂鸦美女图……2005年她被评为“年度萌芽最受欢迎十大写手之一”,2007年入围“中国十大80后作家排行榜”,代表作不算多也不算少:《当心情透明的时候》、《蝶葬》、《逆时钟》等。

 

我们的时代并不平庸

     当记者提起80后“平庸说”的观点,温和的林静宜显得有点激动:“这个时代平庸吗?小时候经历90年代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学费,等我们大学都毕业了,初中生和小学生开始享受免费读书了;在我们不用买房的时候房价低廉,等我们大学毕业了房价一路飙涨;在我们小的时候人家几个孩子养一双父母,等我们大学毕业了,一个孩子养一双父母……这个时代还不够丰富吗?甚至有一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汶川地震时,林静宜还在成都读书,“当看到地震灾区满目疮痍,能不心疼吗?为什么会痛心,因为潜意识在进行假设了。假设是自己的孩子被困在震区,或者母亲为了保护自己而牺牲了性命,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只要有假设,就说明你在思考,这难道不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要情感因素不丢失,不忘却,故事就能顺着情感生根发芽。”

     林静宜之前的作品多是些青春的“小情小调”:青涩的初恋(《逆时钟》《当心情透明的时候》)、虚幻的情感故事(《蝶葬》)

     用她的话说,“虽然稚嫩,但现在看却仍有味道”:用十七八岁单纯的双眼看世界,我的心情现在依然会卷入进去,或许初恋永远是最美好,也最让人感到遗憾的记忆。

     她如今还是会去写情感戏,这似乎都和初恋时的处境有关,也和她们这一代所经历的有关。

     “过去写东西,或许只是出于一个疲于应付课业又不愿和长辈沟通的孩子倾诉与宣泄的方式,那是一代人成长的烦恼;如现在却是一种需要,我有很多喜好,画画、摄影、图片设计、DV创作,但唯有‘写’是点燃生活激情的唯一途径。但一旦失去‘写’,我会渐渐地不愿意做任何爱好的事。”

 

尝试记录两岸的事把海峡连起来

     两年前,林静宜曾在海都报实习了一个月,做的是社会新闻。那段实习生活,每一天都非常忙碌,忙到胃疼需要连续吃药的地步;最大的感触是充实,“但同时,也证明了我不适合当专业记者———那种一个月按照稿件数量考核的紧张状态让我生理紊乱;另一个原因是当记者意味着不能专注地写长篇。”也许那段经历算是一种尝试吧,“我希望能把自己天天关着好好写东西,但有时候我需要更多的社会经验。”而现在,除了“小情小调”,林静宜更愿意尝试的是地域文化,从《芦花荡去来》到《红画坊•岛城遗梦》再到《爱在水之湄》,小姑娘已经在零零散散地记录着身边的故事。

     “台湾的年轻人想知道大陆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大陆人也想知道台湾人是怎么思考大陆的。

     ‘两岸’这个词,也将成为文艺市场的符号。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构筑当下,更重要的是记录当下。

     虽然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人都还很年轻,不敢信誓旦旦地说要报效家乡,但这份心却是有的。书写历史是个大工程,没有阅历则很难实现,但至少能将作品架空于某种背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