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时代一去不返,客观看待文艺创作至关重要
(2010-05-31 16:30:21)
标签:
林静宜纯文学商业文艺创作心灵纯净社会境界杂谈 |
分类: 作品·碎的文 |
无意间在一篇探讨畅销书影响的评文中看到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说到的这样一段话:
“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为商品。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理论家用自己的理论来发财,而是说商品化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
21世纪的文艺作品注重的面偏向于反映社会,而不是净化心灵。人们对图书那种虔诚与仰视已经成了一种过去时——其实更多的是因为有文化的人多了,会写字的人多了,会科学思考的人多了,就觉得书不再神秘了——再怎么样都是人写出来的。而真正神秘的是阅历和思维、脑电波。
自然发展规律,谁也无可避免,其实社会已经不自觉地陷入商业氛围,同时也意识到要把商业和文化靠在一起。不然也不会出现企业文化。
纯文学时代自然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作家可不是靠耕地吃饭的人,人类的分工太过明细了,商品交易过于频繁与专业化,文艺创作就不可能真正的随心所欲起来。而真正把自己关起来创作的人,这种态度又被视为闭门造车,与时代脱轨。人类的心灵之所以不纯净,就是因为存在太多功利方面的杂念。
文艺创作其实不能分对错,因为人都是生活在这个大时代里的,少数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种不同的心境都会折射出不同的文艺光芒,不好去分谁对谁错,只能说大世界培养出的作家目光长远,内容海纳百川,却可能带有时代的味道,这种味道可能腐败也可能警觉;小世界培养出的作家,境界单纯,不食人间烟火也别有一番世外桃源的味道,心灵感受更加纯澈,却很难大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