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事里飞出趣味书话

(2009-10-24 10:38:02)
标签:

杂谈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我经常引用书话两字,但是书话的正解是嘛,我既找不到出处,也求不准答案,只是按自己的理解认定它颠覆它。所谓的书话,就是和书有关的话。哪怕狗尾巴拴棒槌,话中沾上了书边,管它说些什么话题,就是纯正的书话。

最近读胡洪侠的《书情书色》,他也提到“何为书话”的问题,其实他可能同我一样为书话而困惑。因为他的书全是书话,所以他要为自己开脱几句,好让读者知道“情色”后面是书话,或者书话里边有“情色”,足以见得作者对“书话”的器重。

《书情书色》以短平快的节奏,采撷书内及读书人情趣的边角料,一枚枚超短的小故事小言论小轶闻,互相独立,各自为战,各自打动读者的眼。作者手中拿把剪子到处剪书玩,复制出来写成段,送给读者过眼瘾。我只觉得虽有点小趣并不过瘾,有些被人嚼过的“二嘴货”味道,适合早晨入厕坐在马桶上读。对此书的写法,甚至只能叫抄剪法,我并不以为然,比起扫红的《尚书吧故事》,似乎低几个台阶。

这两本书都是中华书局同期推出来的,打着书话的旗号,卖给喜欢书话的读书人。两本书的共同点,就是打破常规正统的书话模式,按照个人的书话观写书话。不同点或侧重点在于,《书情书色》倾向猎奇搜罗原料式的小块书话,文字充满别人的多半水分,没有自己的主打观点。而《尚书吧故事》,则以原创的姿态,爆料发生在作者身边的故事,在故事里穿插书话轶事趣闻。我当然更看好后一本书。

“尚书吧”是个营业场所,算作杂货吧。说它是酒吧,它却卖旧书,说它是纯书店,它分明经营酒水咖啡。作者是吧主,她心目中主营的是书籍,兼营的才是休闲娱乐活动。因而书放在吧前边,足以见得这是什么吧。当然倒过来说也未尝不可,作者颇有以酒养书的意思,。

温读日记体的讲述,我感到特亲切温暖,仿佛自己置身尚书吧。有兴时读几页旧书,或掏几本收藏;无聊时喝几瓶啤酒,或让咖啡提提兴。啤酒加读书的休闲活动,实在是我追求的最佳状态,也飘在很理想的层面,别看我到处宣扬,可惜至今也没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这种场合十分罕见,书酒两层皮现象挺普遍。

扫红是作者的网名,作者没有特意说明其来历,我也很简单地猜出来。她温和畅快不乏俏皮的语言,制造出亦书亦酒的大局面,既耐读又入胜,我没等分散开注意力,两个小时过后全读完。那真爽的感觉,恐怕到桃花盛开的地方寻找。

尚书吧的故事并不完整串联,由一个个分镜头组合而成,大部分读书人非读书人购书人非购书人,隐藏在化名之下,素面登场,上演着真实的书话故事,把本来用纯文字表达的画面,都显示在人们的脸上。

书虽是道具,却让扫红全面盘活后,唤发出会说话办事的纸面人,透过书们理解大千世界的人土风情。我倍加佩服作者的智慧和创意,她像书导演,导演书的故事,贴近逼真生活的本来面目,犹如读过很现实主义的小说。

我不但爱读书,也经常涂鸦点书话文字,为验证自己书话的品位,多长些见识,见到书话类的书格外亲,并趁亲买回。根本不考虑书话的品位,即使买回废书也不悔。

读过《尚书吧故事》,更加坚信我的书话定位,原来书话可以随笔写。扫红把书话埋在故事中,我也要找个新鲜的坑埋起来,典型的老文人黄裳等大手笔的写法,虽然相当有影响力,但我不喜欢读。读自己喜欢的书话,让不喜欢的当藏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