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道德经》想得慌
(2009-06-22 08:04:53)
标签:
文化 |
怎么初恋《道德经》,而不是《论语》,这是个复杂的小问题,至今抢劫不来正确答案。当我犯下强迫症,不读不舒服时,只好牵强附会地追加到与李耳同宗上。李耳也叫老子,因而与人交谈中,我最忌讳冒充“老子”,企图沾大辈的便宜。我充别人“老子”,触犯祖宗名讳;别人充我“老子”,或充第三者“老子”,那是辱骂我祖先。谁要在我面前肆无忌惮地涮“老子”,我肯定跟他急,没一点商量余地。
屈指算了算,读《道德经》已两年多。五千字的文本,我并不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关键部位或经常引用的词句,虽然可以脱口而去,但是捧读原作,一章一章地往下读,一些字句本义原旨,离不开注释导语。我懊恼大脑迟钝,记忆脱落。曾读过一则信息,一位老大爷80多岁开始学《道德经》,不出三个月便背得滚瓜烂熟。由此看来,并非《道德经》高不可攀,原因在于后学者用心散漫,缺乏恒心与毅力。我找出恰当的理由安慰自己,顺其自然既是《道德经》的精髓观点,同时适用读学《道德经》。就这样惯性前行,《道德经》不时出面现形,影响指导我的处世态度。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如此执著地读《道德经》,能达到几段水平。我毫不羞涩地回答,连业余初段达不到,仍然停留在爱好者层次。犹如有人下一辈子象棋,只会那几步臭路子,始终找不到门道。我凭着爱好者的爱好源动力,一瓶子肯定不满,半瓶子又不咣当,也取得两场象征性胜利。
某个不大不小的论坛,有人发“德”与“怨”关系的帖,写得很干涩寡味。没有润滑剂的状态下干擦文字,怎么读也读不进去。回帖中有人说:“以德报怨”是孔子所言。我本能地反应此说欠妥,模糊记得《道德经》中似有“以德报怨”。于是发贴表示质疑,请作者及跟帖者查查《道德经》。这时跳出一人反对我,据说此人是博士毕业的副教授,他充满自信地定论出自《论语》。本无训人意,却被博士激起好胜心,我拿起《道德经》搜索,只翻两下就翻到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只是“报怨”与“以德”交换位置,我把原文发在帖后,再没跟帖虫出来唱反调。
今年元旦,我与朋友结伴游青城山。小导游自恃会背几句《道德经》,来不来卖弄“道可道”、“名可名”,炫耀她们近水楼台先得“道”的资本。朋友们被她唬得虔诚无比,我发现小导游一气背不过第五章,便逗着她顺口背了前三章,先镇住她的“道”气,又问她第二十六章是什么,她背不上来。我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轻松随意地顺口而出,前后两句之间还有几句,我也背不上来。反客为主的招术真见效,导游再不提《道德经》,开始宣传她与道观主持的关系,真的引领我们走进上清宫正殿小憩,与她师傅面对面交谈,还意外地获得上清宫赠阅的小本《道德经》。
现在小本《道德经》成为口袋书,我走到哪带到哪,择机翻看,印象越来越深。我深知读懂《道德经》需要多层面功夫,可能终生走不进《道德经》本义,但我也要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读,读到哪算哪,读通几成算几成。常读《道德经》,已成为我爱好中的最爱好,一天不读想得慌。读《道德经》是私事,可不要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