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年明月的网络版历史为何受欢迎

(2009-06-16 08:43:50)
标签:

当年明月

明史

明朝那些事儿

李亚平

 当年明月是新浪博客的当家红星,他以写着玩的心态写明史,从新浪发红发浪,然后红遍网络世界。这还不够牌,他的博客文字又走出网络,面向更为真实广阔的现实社会,出了整整7本纸面书。书名采用博客中半个题目《明朝那些事儿》,后缀部分“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省略了。而当年明月写作的看点,就是写得历史好看。要不他的博客点击量以亿为单位。

七本书太厚重,没等看就被吓住了,而且价格不菲的定价,也着实让我畏难,只好借着每次去书店的机会蹭读。虽然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不能尽兴,但是我已经读出当年明月的与众不同。他笔下的历史很轻松很活泛很调侃很随意,严重缺乏历史正本的凝固与沉重感,不知不觉地几页就入肚。我衷心地佩服当年明月的思路独特另类,文笔清灵秀气,他把历史写得十分网络化,对应了读者们反感历史一脸严肃的心理。他写得明朝那些事儿实在在动听好看,我都找不出再恰当的词来形容。于是我下定决心,待到机缘来临时,买下七本一套的书,咬咬牙跺跺脚,其实也“不差钱”。

有人说历史就是小姑娘,看怎么打扮梳理,不同的化妆手法,会把小姑娘打扮成不同的版本。我读过多版本与明史有关的书,除了李亚平的《大明王朝纪事》还多少有点姑娘味外,多数版本苍老出一个面孔,缺乏小姑娘的水灵劲,到像是满脸皱纹的老太婆,连点徐娘半老的风韵全没有。只不过在编排历史资料时,故意将排序倒置杂交,万变不离其宗。

在读《明朝那些事儿》前,我一直极力推崇李亚平的《大明朝纪事》,至少两位朋友听从我的建议,掏腰包赞助过李亚平。李亚平的明史心得受我欢迎,关键他善于打历史擦边球,在历史资料的编排及语言文字的润色方面,鲜活生猛贴近网络特色。但是读过一少部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又觉得李亚平的表现方式有点落伍,尤其体现草根化网络化暴料化等新历史主义特点,明显地缺乏坚实的支撑。他的《纪事》强化设计和化妆,并未完全摆脱成品史书的框架与模式,他投机取巧的本领,与当年明月比,就有些虚浮不实在了。

就在撰写本文过程中,我专门到新浪网点看当年明月的博客,从后往前看,又读下百十帖,竟然不顾顺序倒流可能带来的“时差”病,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有购书的动力,丝毫没有滞碍和生疏停顿,比正读顺读还意味深长。这回既有好看的固定评价,还有全新空灵的感觉。他的语言简而返约,虽然故意往史外引伸,往当今社会攀爬,好像不着边际,但是连贯在一起的干瘦段落,一点都不累赘和罗嗦。相反的意境出现了,我似乎更愿意读他的节外生枝式文字,可以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

我神经错乱地狂猜度当年明月,他的明史之火是怎么炼成的,为什么不分阶层年龄的读者都愿意读他的书。固然有他调读者胃口的把戏,关键地关键地关键还关键,当年明月以平常心写明史,甚至以闹着玩的心态写着历史玩,他只想构建个人心目中的历史,至于与历史有多近有多远,他都假装不知道。正因为没有条条框框限着,没有做学问的架子端着,没有严肃的面孔板着,他无债无压力一身轻,沿着自己的历史观写历史,或者说就用写网络帖子的技术制作历史,所以他帖子里的历史,十分贴近现代人的情趣,写到广大读者的心坎上。

当年明月用网络世界的大觉悟,钩沉几百年前的小历史,表现出得心应手机智活泼的无所谓,正应了那句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古训,都是网络环境与历史资料完美结合的成果。我不自量力下定论,当年明月开创了网络版历史读本的写法,必将引发历史研究与再现的新革命。

从目前国内市场走势看,当年明月的网络版历史效应已经显明,铺天盖地的类似图书就是明证,明朝前后这朝那朝的事儿,把读者弄得眼花缭乱,但真正达到当年明月水平,并没有一本,纯粹是跟随风赶浪凑热闹。我只看当年明月的事儿,除此之外的事儿见鬼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