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小说正一点点走进死胡同

标签:
杂谈 |
我特别关注职场作品的动态,尤其喜好读几本拿职场说事的小说,从中搜寻探讨新技术新方法新举措,达到望影生景的效果,最好为某些人对号入座。即使对上号,我也不会瞎说乱嚷的。
最初入读的具体书目,我已经忘却名字,大概是周梅森、陆天明的开山作品。回头反思他们的前期作品,明显地处于初级阶段。无论从文学要件角度衡量,还是看揭示主题的立意,在把握现实真实的方面,似是而非,欲说还休,进退两难,徘徊观望的气氛较为浓厚。他们渴望接近现实,却不敢触及现实痛处;直击负面阴影,却稍伸即退;涉及热敏环节,又犹如蜻蜓点水。
受主旋律的导引,周梅森、陆天明的先期作品,停留在粗浅低层次的界面,照猫画虎,神似形离,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结合太勉强,许多场合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尽管这么不理想,由于他们作品冲出原始的禁锢,读起来仿佛萌生偷吃禁果的冲动,许多人乐此不疲,躲在陋室背人处,浏览起来没完没了。
这以后同题材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说出就铺天盖地,目不暇接。有一段时间,我只要发现与职场有关的小说,哪怕染点边,照收不误,累计达到30余本。如果细列书目,着实写上几段。我粗看细看之后,发现质量参差不齐,别说内容,有的装帧属于粗制滥制,若放到现在,白送我也不要。毕竟当时被此类书迷住眼,患上读书嗜好一阵风的毛病。
周梅森、陆天明的名气中天,算得上写职场小说的高手。他们渐写渐高,一部比一部大胆开放深刻到位,几乎接近原生态的职场,甚至比现实生活更逼真。《国家公诉》、《绝对权力》、《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宏篇巨作,引领职场小说的时尚,也达到他们创作的高峰。
在职场小说创作领域,有位独领风骚的作家,特别值得多提大提,他就是职场人物王跃文。虽然他最后因《国画》的出笼,无奈地退出职场,但《国画》的影响力辐射力,常发而不泄。可以这样认定,《国画》开创职场小说的新领域,它以全方位全视角全覆盖的手法,复制粘贴职场全画面全场景全内存,扫射激荡出读者们无比诚挚的共鸣。王跃文的《国画》不敢说绝后,肯定是空前的。
我还插读过王大进、吴言、柯云路等人的涉职场小说,每读都有新的启发与感悟。同类职场小说读多后,难免有乏味的意念,我停读好长时间。去年在文友们的鼓动下,我专门就读陈岚的《背后》。女作家插手职场文学,足以见得职场的诱惑力。掩《背后》长思,其揭示的职场不过如此,我最感兴趣主人公间的情感戏,他们上演缠绵起伏悬念百生的爱情童话。
有时笑我痴,有时笑我愚。职场小说虽然写职场,某些场景或许发生在身边和眼前,对身处职场边沿的读者,那些黑白红绿的东西,有理论价值参考效应,但严重缺乏可操作性。如果想动用非阳光的手法玩职场,根本用不着读职场,看上去好多摆不上桌面的手法,属于无师自通,现学现会也来得及。读职场书,享受文学打造的精彩世界,其实与职场实践无关。
职场小说路子越走越窄,出现大面积雷同重复,几乎接近程序化模式化。作者们反复把玩那几块积木,搭建基本原料一样的魔方,神秘的光环脱落下新鲜元素,我失去耐心与兴致,读书的风标转向民俗、历史、随笔等领域,自然而然放弃职场小说。
也许心血来潮,今年春节长假前我例行光顾书店,发现一本《驻京办主任》,顿时眼睛大亮,我未加思索便纳入书袋,为回老家过年时打磨空闲时光。“驻京办”是特别敏感的部门,职能相当于各地驻京大使馆,起源于建国前驻京的各式同乡会馆。“驻京办”的水很深很浑,不是谁都能玩得转。如果玩好了,才会取得名位利三丰收。
带着好奇读《驻京办主任》,轻松度过大年初一初二。书内情节比较生动引人,语言比较流畅耐眼,结局比较必然又多少有点想当然。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里,不失顺心如意的消遣品。掩卷略思,《驻京办主任》的文字表现,并没有摆脱职场类小说的模式框架,职场+腐败+勾心斗角+利益寻租+包养女人+婚外非正当关系,除了这些还是这些,只是换换人名换换地点换换方式,没有半点新意,十分缺乏突破,特别不值一评。
这是我最新读过的职场小说及心得。《驻京办主任》折射出一个共性问题,职场小说走进创作的小胡同,越走越深,越走越窄。如此发展下去,死角就在前面不远处。近日得到一个惊诧的消息,《驻京办主任》的作者王晓方,原来是东北巨贪马向东的秘书。这不得不让我令眼对待,看来还要再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