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来书评让人看

(2009-05-22 11:31:29)
标签:

文化

http://ec4.images-amazon.com/images/I/41VR985giAL._AA200_.jpg我的书评水平一般,但并没走一般路线图,不愿与原书简介、缩写、摘要捆绑一起,分不清哪是复制哪是原创。 如果用专业的传统的书评观念文体衡量,我的书评属于小儿科,难登大雅大文之堂,严重地缺乏文本水准。因为我抛弃归纳推理判断证据引言等,所谓思想和观点,亦真亦幻半露半隐似是而非。

这正是我追求的书评意境,或说隐含书评背后的小秘密。我这样考虑,身处职场挣工资,首先要完成职位的份内事,读书评书难成主业,仅列为闲时消遣的业余爱好,没有精力与功力进行专业性学术性研读,缺乏理性的文本意识。我的读评活动远离定式,漂白了学术腔专业味,追求洒脱随意,自然天成。跟着感觉走,有限地扩大膨胀思维,把求树论证观点等理性色彩,故意埋藏在感性之中,文采大放光芒,思想隐而不亮。说句过头话概括:感性掌舵,理性滚蛋。这是我对书评的业余态度。

连续几年订阅《读书》月刊,我深知它在读书界的权威与影响。从阅读效果看,十之八九肤皮潦草而过,阅而不读,难明就里,大有自撑门面不读装读的嫌疑。随便拿出一篇《读书》的书评书论,学术体味笼罩,专业面色徘徊,僵硬干涩的语言文字,逼着大众读者退避三舍。此文只应圈内传,我闻几下就怯阵。

在专业场合,适合将书评写成专业论文,挥洒圈内独转的学术性,休问读者有多少。一旦进入俗界,似乎提倡脱去专用外衣,放下学术架子,简化程序,与大众读者的欣赏情趣接轨。我经常武断地攻击学术式书评,称它的“高寒”情结太冷,呼吁食些人间烟火,书评向俗里运动进军。

我撰写了二百多篇书评,基本都是感想心得式,只抓一点二点三点,不及全面规整,用瞬间的感觉,引领评论的走向。表面看缺乏理性成分,观点融于感想过程,十分不甚分明。如果读客稍微认领,那条主线的轨迹还是比较明显,应该入眼有影有踪。这样写得好处,可以信手拈来,顺延情绪的惯性,不用刻意求证掌控。由于简单明快,减少苦思冥想带来的阵痛,能于不经意间或下意识地描绘出读书路线图,为读者提供零散片断的参照坐标。

大凡坚守用专业学术说话的书评者,绝对耐得住冷清与寂寞。他们游走在特定环境里,不为外界所动,宁愿放弃热闹,不会轻易向俗流妥协,其严谨教条的治学精神,我即使读不进读不懂也暗生钦佩。不可思议的地方,有些自诩为学者文人的人,打着清静无华的旗号,混迹于学术圈外,甚至流浪到网络论坛,拿来死气沉沉的语言,有气无力地演绎阅读体会论点。书评文字已经阳痿,还不厌其烦地来回操作,却永远达不到高潮,看客扫兴失趣,读不耐读。既然回归入俗,应该懂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建议改造文风,增强书评的时代感可读性。

此番感慨,并非空穴来风。我的案头第N次摆放《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这是书评高手黄集伟的阅读笔记,购于2005年6月。书中涉及近200册小书大书新书旧书闲书正书,留下作者一大串阅读痕迹,陪我度过很多无聊时光。黄集伟的书评,言简意赅,从感性因子出发,浅入浅出,点到为止,丝毫不失思想哲理。许多点睛之笔,寥寥一语或数语,足以抵上千言万言的阔论大论。读起来首先省力可口,又不乏刺激爽快,我轻易走不了神。

狭义地定论,黄集伟的书评模式,应该预示中国大众书评的走向。在信息浩瀚网络纵横的时代,多评不如少评,干评不如水评。从感性出发,围绕灵感做文章,多些激情就能派生活力,再与读书评者进行碰撞共鸣。大众书评应走出原文本独立成篇,书评就应该这么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