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把历史的盐有灵魂

(2009-05-08 08:50:38)
标签:

咸味

随笔

阅读程序

读本

徐怀谦

中国

文化

我的阅读风向标转向历史领域,20多本各类文集堆在案头,东瞧瞧西看看,南北兼顾着以防撞头追尾。没书读发愁,书多了又揪心。读也难受,不读更难受。读书与喝酒同宗,都是为了寻找难受,而这种难受状态不乏快乐因子。

李白成了小混混,被冠名唐朝第一古惑仔;诸葛亮虚伪一生,指数排在中国男人第一号;魏忠贤因为阉割不太干净,在宫内外风光无限;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十四次人口大灭杀,杀人在古代已经演变成一门艺术。如此骇人听闻颠覆传统的论文观点,信手写来,遍地开花。信与不信,几乎无法做出选择,而且越是奇闻轶事越招人注目。

读史使人清明睿智,大凡擅长写散文杂文的人,都比较喜欢读史。如果古文根底比较浅,也要读几本经过别人咀嚼的心得随笔。找几本可心如意的历史读本,决非转几次书店就能做到。我读过的书目中,李国文的历史随笔特别对眼,李亚平的“帝国政界往事”也很耐读,其他人的读本,属于一次性阅读,读过再不回头。我多次发现,层出不尽的历史随笔存在通病,原材料大量累同,看谁玩得更花哨。对那些滥竽充数的作品,既后悔花钱买罪,又舍不得踢出书房。

我寻找探觅历史的真谛,渴望尝到历史的咸味,因为手头这20多本书,味道寡淡,缺少几把盐。曾经读过刘心武的人生随笔集,读之如同喝下一肚子白开水,少盐乏味,我随后写下“送给刘心武一麻袋盐”,以提升大作家写小随笔的精气。如今读历史随笔,还是感觉作者们舍不得加盐。一方面作者精于营养之学,怕咸了引发读者高血压;另一方面作者没有晒盐经历,抓不到实实在在的盐。这是我看轻看低历史随笔的主打原因。

这两天整理单位书橱,从最隐蔽的角落处,翻出《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此书是徐怀谦的历史随笔,扉页记载购于200710月。从装帧角度衡量,徐怀谦的书显得谦虚谨慎,摆在面前很不起眼。我依然像对待开头说过的那些书认识它,实在没有当回事。书既然堂堂正正地走出角落,我还是履行阅读程序,读不读无所谓,起码要到书内走下过场。

过场真没白走,我走进去就无法脱身。徐怀谦轻灵油滑圆润的文字,将我带到历史风云中漫游。他从历史深处打捞出一把盐,充满诱人多吃猛喝的咸味,正迎合我的口重习惯。他打捞出的历史盐,我从他文字中再打捞,虽然借体寄生,总算找到阅读的归宿。徐怀谦的这把历史盐,绝对非同寻常,盐内有魂,他抓到历史的关键点闪光点。

徐怀谦操作张居正人生沉浮时,没有面面俱到八方见线,而是将镜头聚焦在张居正的功德事业层面,一万五千字的篇幅,是文集中最长的一篇,基本概括出“愿以深心奉尖刹”的张居正形象。我读过熊召政四卷本《张居正》,洋洋洒洒几百万字,当时读后也发表过感慨,如今已忘得差不多。经徐怀谦瘦身后的张居正,清晰明朗地贴在字面,想忘恐怕都不容易。徐怀谦借用随笔平台,极力推崇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他说读过的有关张居正作品,无人能出其右,因为别人没有写出朱东润写出的那个字:魂。

围绕打捞盐的行动,徐怀谦动用知识和智慧的力量,从历史长河中舀一瓢水,滤去杂质,结晶出原汁原味的盐,送给现代人品尝。他手下的那些历史人物,孔子、孟子、王安石、曾国藩、鲁迅等,依然穿着历史的风衣,却被梳理出崭新面目,鲜活动感,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与口味。这些得益于徐怀谦独到的思维视角,还有精湛的文学文字功夫当后盾,历史有点咸味好!

书中也存在美中不足,那就是徐怀谦写历史上“那些事”,咸味明显地低于“那些人”,看来搅拌的力度欠均匀,留作遗憾下回弥补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