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乱疲惫的八大古都
(2009-05-09 09:54:46)
标签:
文化 |
有一个叫老枪的写手,他创作了若干本与城市相关的畅销书,只闻其名,未见其书,数次从报刊网络上擦眼而失,没有碰出非读不可的激情火花。错过是机缘不到,我相信总有聚会的那天。
前一阵子图便宜,我购置一套“中国传统文化书系”,内含《古都文化》、《名胜文化》、《民俗文化》、《皇室文化》等十二本,基本属于快餐读本,两个小时浏览一本,绝对绰绰有余。虽然大部分内容过后即忘,也残存若干引目生趣的片断。
《古都文化》以平实流畅的笔触,带着微风细雨,一点点打开古都之门。我聆听千古不绝的传响,透视每一朝代每一个古都历史烙印,突出展示七大古都的地位,其建筑特色文化底蕴及历史变迁,有生机盎然,有灿烂辉煌,也有低吟挽歌。我采取闲散式阅读,没有染上功利色彩,只求消磨时光,赶跑无聊,顺其自然地为大脑充电。现实的处境遇到历史代谢碰撞,我涌出揪心上愁的无奈和遗憾,中国古都的硬件们,非正常地消亡在人为因素上,浩劫难返,文化随之沉淀风化。
装帧大气醒目的《王城唱晚》,似乎有意识地落户我的案头,封面被几色几型字体笼罩着,看起来有些乱。简释书名的话语飞扬跋扈,号称“破解王朝兴衰密码”,落脚在“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里。才读过“七大古都”,几天过后又增一都,理解有误还是版本问题,我一时犯傻,总想寻找出处求得答案。
《中国城市批判》的作者海默欣然写序,他不厌其烦地点破古都沿革。最早学术界说法是“五大古都”,分别是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后又加入杭州,有了“六大古都”。上世纪80年代再加安阳,成为“七大古都”。2004年100多名学者同意再加郑州,于是最终造就“八大古都”。海默是资深出版人,专门从事城市比较文化的研究,《王城唱晚》就是他精心策划的版本。
既然编者作者统称八大古都,而且解释得有鼻子有眼睛,不信未免保守小气,信它一次又何妨。我毫无戒备地穿过古都城墙,与老枪感怀古都风貌,寻找前世的沧桑与今生的魅影,绘制王城嬗变的轨迹路线图。密码未必能够破解,至少形成一定层面的理解与共振。
说起八大古都,我最熟悉北京,它的建都历史最短,生命力影响力最大。我多少次出入北京,几乎熟视无睹,缺乏正规理性的解读。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减弱先天的压迫感神秘感,北京不再遥远,它负重前行,我担心北京有一天不堪重负,在疲惫中一睡不起。
我去过西安,游逛在土质粗犷的文化堆里,呻吟前朝破灭的万象繁华,感觉现代化气息支离破碎,绕身远行,那是一座闭塞怀古的旧城,去一次就管够。
南京啊南京,充满悲情加隐痛,阴气笼罩心空,淤积成结,虽去过两次,我也没舒展开苦脸变笑意。它承载地理意义的“王者之象”,王气却不足,犹如一座废都。用时代的坐标衡量它,显然与周围非古都们形成较大的落差,省城领头羊的地位受到冲击和挑战。
幸运的杭州,搭上历史进程的一趟车。一千多年前的南宋王朝,偏居一隅,受尽委屈与凌辱,却成就杭州的古都之名。如今古都招牌风貌已失,也止不住经济发展的迅猛飞跃,杭州的后劲十足。它的旅游环境吸引观光者流连忘返,我去过一次还想第二次。剩下一半的古都,座落在河南境内,相距并非遥远,也早想一次成行,却无缘谋面,明显地失去发言权。随书逐流,作者怎么写,我就怎么看吧。不过以书本与听到的评论定性,河南境内的四大古都虽然最落后,却成为河南人聊以自慰的资本,也是拒绝外界批评的挡箭牌。因为有四大古都垫底,河南人似乎觉得十分优越,祖宗的了不起转嫁到今天,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不信谁要是在河南人身上动把土,保准弄一鼻子灰。说什么都行,千万别说河南人劣质与落后。
边读边思边写,穿插在《古都文化》与《王城唱晚》间,虽然《王城唱晚》唱主角,我的思维已经摆脱控制,独立担纲新意境再认识,没有超前的观念干扰,我强行自成条理自制系统。有的观点并入《王城唱晚》同奏,有的意念分离《王城唱晚》独舞,冷眼以对八大古都过去现在和未来。
也许迷信策划高手海默的软实力,也许对实力派写手老枪的期望值过高,《王城唱晚》其实也就那两下子。封面偏重于大话表白,自我炒作自吹自擂的痕迹扑朔迷离,由于学术性、文学性、批判性混杂在一起,弄不清谁为主谁为辅,不是感性压倒理性,就是理性压倒感性,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读起来凌乱无章,莫衷一是。忧伤易懂,密码难解。
畅销书用来促进轻松阅读,我读《王城唱晚》倍感疲惫困顿,需要吃力费劲地反复揣摩。从前到后,从后到前,作者指哪写哪,用料谈资极为丰富渊博,拼凑在一起出场,似乎结点连线过于生硬,还需进一步消化打磨,书内存缺乏流畅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