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叫滥了同小姐
(2009-04-30 09:50:43)
标签:
宗教《周易》《道德经》殷旵文化 |
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我最喜欢读两本,一是《道德经》,一是《周易》。我收存了若干版本的《道德经》,2008年元旦登青城山,在上清宫又求得黑皮64开《道德经》,现在成了我的口袋书。无论清晨坐马桶,还是早上班晚下班的空闲时段,都爱拿出《道德经》读几章。渐渐地与《道德经》不分彼此,说不定什么时候引出几句。不过从高从严要求,距离读通读透《道德经》,便不是道德问题,还有不可预计的时日。
话回《周易》,我就缺乏说事的资本。因为我买了八九个版本的书,至今还读不懂原文,借助别人批注,至多弄个似是而非。读不读《周易》的问题上,我很恼头,想读无法入门,不读又不甘心。神玄诱人的六十四卦,挑逗着爱好与兴趣,我默念“芝麻开门”的口诀,绕着《周易》外围瞎转悠,也获得一些表层的皮毛。
记不得哪位哲人说过,读书要有阅历支持,死读书没有用。大量的阅读实践,我终于理解哲人们的哲理。还拿《周易》说事,随着围点打援式的解读机会增多,不知不觉地走到城门口,八卦的排列组合,不再陌生疏远,碰到灵性闪动时,也能看出些门道,甚至煞有介事地卖弄几下卦象,主要欺负听者根本不读《周易》。
我对《周易》谈不上研究,但是别人的研究成果,还轻易看不上眼。买到家里的相关书,翻看十几页后,情绪就出现疲惫状态,无奈地顺手扔到一边。这种对内对外不负责的表现,屡犯屡不改,下次看到解读《周易》的书,照买不误。就这样无头无绪的循环,却牵出了一片机缘,将殷旵先生的《在北大讲易经》请回家。
对这本书,我开始未抱多大希望,尤其卷首那张“太易自主管理图”,折腾得我神魂颠倒,担心又是一次无效阅读。我硬着头皮挺进,越往里边读越出现亢奋状态,第一讲“问与答”的互动环节,终于引出阅读高潮。殷旵善于用幽默平和通俗的语言钥匙,开启一些独特入理的见解,特别会迎合读者心理。有了第一讲的良好开端,便顺延以下八讲的惯性阅读。我庆幸能够读懂50%,这已经难能可贵了。
殷旵先生颇具大师风范,我抱着敬仰“大师”的心态读书。殷旵先生名字中的“旵”字,至今还不认识。字典没有这个字,我下载网上图书复制出“旵”字,然后贴在文本中,真有些对不起殷旵先生,读本文的朋友们也见笑了。殷旵先生不喜欢别人叫他“大师”,这点与我一样。他一本正经地说,见到“易学大师讲座”的“大师”两字,感到毛骨悚然,就像一些女青年听到别人叫她“小姐”,她马上很害怕很愤怒。我没有想到这一层,证明我不是大师。这里故有调侃成分,也不乏殷旵先生的谦虚谨慎,正是“易学大师”的自然风范。读到这里,我在大笑中体会殷旵的随和“处下”禀性。
所谓“自主管理”,可解释为以我为主,强化自我意识。如果落实到具体层面,就是不要放弃,不要等待,不要气馁,不要抱怨。围绕这一主题,殷旵先生大幅度地腾挪《易经》,以事带卦,以卦说事,看似漫不经心,又恰到好处,一部《易经》解说出“自主管理”的味道。有时我生发困惑,闹不清究竟在读现实还是读《易经》。
《在北大讲易经》内存浓厚的佛教色彩。因为殷旵信佛教并常念《金刚经》,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兜售佛教文化。殷旵用佛家心肠讲易经,特意营造出“和谐”、“感恩”、“福报”的气氛。在回答听众提问时,殷旵总是先捧先赞提问者的提问水平,尔后再动用凉伴佛教的《易经》妙解,常常引发大面积的掌声。这不正是“大师”上乘的表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