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灌诸葛亮谁虚伪
(2009-04-29 07:41:45)
标签:
女贞汤杂烩汤二桃杀三士鸡汤诸葛亮 |
著名的女作家刘索拉,也有意无意地加入汤阵,出版了引起局部轰动的《女贞汤》,我慕名读她的汤,总算破了回例。这是盆杂烩汤,另类先锋,百味交集,难分主导,实在不怎么样。喝下了吐不出来,只好麻烦文字老弟,从精神方面发泄出情绪。有点对大腕作家不恭敬从命了,从此我落下恐汤症。
明汤易防,暗汤难躲。没有明显标志的“书汤”,稍不留神就会迎入书屋,不知不觉灌进一肚子无味水汤,白白浪费嗅觉功能,还耗损眼界视力。这类书有共同特征,一般来讲靠策划包装起步,玩书名标题派,搞虚假繁荣。它们外表媚俗醒目,有其名无其实,用超一流的灌水技术泡出的汤,索然寡味,找不到真材实料,就是一盆白开水。
过去的就过去了,最近又遭遇一次“书汤”倾盆,浑身虽没被浇出鸡皮疙瘩,却不舒服不自在,怪就怪我有眼无珠有嘴无舌,严重地被人家调侃了几圈。此书正躺在微机旁边,知趣地无精打采,默默忏悔双向选择的失误。《梅朝荣品诸葛亮:中国最虚伪的男人》,以名断文,保准看花读者的双眼,引领手舞指蹈,撩起封面后才会明就里。
传统而公认的诸葛亮,是智慧忠诚谦虚谨慎的化身,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一代代知识分子前仆后继埋头工作。我用意念搜索,没有丝毫他的负面形象。记得几年前,红袖添香论坛曾有人写过“诸葛亮是人渣”的帖子,当时引起强烈过激的对质。作者对《三国演义》、《三国志》引用充分,文本独到,证据足实。即便观点有悖于常理,我并不以然,准是个愣头青喝高了,醉中无德耍酒风乱涂鸦,随意设计反正统倒公理的游戏,希冀引人瞩目出风头,属于明显的自我炒作。穿透作者别有用意后,我心平气和地笑读一遍,弃帖而走。
这回走了神,十几万字非议诸葛的专著摆在书店,冠冕堂皇,鹤立鸡群,完全颠覆固有的观念印象,别动透顶,理应探索其中货色与滋味。尽管理性及时跟进反复提醒,这有可能是作者故弄玄虚,通过刺激读性散布卖点,我还是忍不住拿装帧破损的《愤青史记》,换回《梅朝荣品诸葛亮》。
实在的“虚伪”二字,将诸葛先生无情地打入反面角色,怎么想怎么猜,总觉得诸葛亮与虚伪联系不上。读一读梅朝荣的高论绝言,也许来次比较彻底的洗脑,重新认识诸葛的虚伪面目。梅朝荣的语言文字流畅明快,我两小时便通读一遍,未用长考,边读书边认定此书涉嫌虚伪灌水。用几个四字总结:观点生硬,证据散漫,生拉乱扯,策划在先,填空随后。此书深染网络帖子文风,随性任意不负责任。
沿着作者的笔触,诸葛亮的一生是虚伪的一生,他的所作所为都被虚伪统治着,阴暗狡诈,小肚鸡肠,严重缺失君子禀性儒将作风。没有阳光,没有正义,虚伪到底的诸葛亮比小人还小人。然而细细思量,梅朝荣搜集罗列的证据资料十分可怜,有的章节靠旁敲侧击,指着虚伪言别事。那几根被无数人啃过的史料骨头,摆在页面当主料,使劲用力地灌水加火,“书汤”却清而无味,甚至淹没了虚伪的议题,读不出虚伪的滋味。
不难得出结论,梅朝荣从一点出发或一时心血来潮,感觉摸到诸葛亮虚伪的影子,然后四面出击全面开花。先扣上帽子,再按图索骥;先有虚伪,再有诸葛亮的身影。他的定论十分勉强,也缺少说服力,存在以偏概全少见多怪吹毛求疵的误导。此书充其量称得笑谈戏说,谁当真谁上当。
许多章节与篇目,没有多少笔墨用在诸葛先生身上,而是大耍特耍节外生枝题外循环的把戏。一个通俗不能再普及的词语,梅朝荣也要释解半天,比较低估读者的文化知识水平,这些词语与诸葛的虚伪并无关联。“宣传言语”一节稀稀拉拉6页整,仅“二桃杀三士”的过程,就叙述2页多,闹不清此节是谁的主场。凡此等等,评说虚伪到了主件不够用水凑的地步,简直虚伪得有些可怜。
《诸葛亮,中国最虚伪的男人》,这盆所谓的虚伪汤,严重匮乏虚伪成分。几块虚伪框架搭在盆底,孤立无援,被水反复浇灌,汤味跑光。让我看,梅朝荣虚伪诸葛亮的过程,暴露自身的虚伪面目。梅朝荣太虚伪,用虚伪的手法说虚伪,自然实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