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和尚的书一书不如一书
(2009-04-23 07:39:35)
标签:
文化 |
孔和尚是北大醉侠孔庆东的自称,他的文章有豪气有义胆,嬉笑怒骂闹着玩,很对我的胃口。他又是带头大哥级反汉奸先锋,满腔的爱国主义豪情,释解东北大汉的仗义直言,让我无法不喜欢他的为人及作文。
凭着对孔庆东的好感到崇拜,我默默无闻地充当孔氏书籍的消费者,只要市面上见到他的著作,一般会毫不吝啬不加检验地拿下。二般时没有出手,因为第一眼看出书被论文讲义塞满。我即没上过大学,也早过了学教科书的年纪,那些唬弄大学生的文字,在我肉眼中走不几个回合。我实在没有冒充大学生的兴趣,文学中年更欣赏文学的东西。
就这样与孔庆东出书的节奏前行,几年下来细盘算,也读过他的几本指南式书。最初读《47楼207》,这本被称为孔庆东浪漫宣言的成名作,除了渲染北大求学期间那些旧事破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文字又跳又蹦闲不住,好像得了多动症,深深地刺痒我的文学细胞,觉得文学原来可以如此表达,身不由己地加入孔庆东的铁丝队伍。每逢议论起孔庆东,便进入硬气功状态,浑身钢钢的。
真正把我带到文学高潮的书,要数《口号万岁》、《四十不坏》。尤其《四十不坏》出版时,正赶上我也四十刚出头,无形中怀上“四十大孕”,与孔庆东的理解万岁,比《口号万岁》多出一万个万分点。借着“四十不坏”的光芒,我顺手牵出“四十不空”、“四十不困”、“四十不求”三只羊,优于“羊羊”得意一只羊。孔庆东的文体模式业已深入脑垂体扎根,我竟然刻意地效法他的写作风格,虽然没有写出狐与獾,也为寂寞的文学增添几丝骚气。
我还读过《千夫所指》、《匹马西风》,格式化固定化的孔式随笔杂文,已经成为常规的比赛项目,但是连读百篇也不倦,正所谓我喜故我喜。大概从《生活的勇气》开始,我读出了文体的体外音调,文风还是以前的文风,文字的操作技术愈加完美,然而整体统揽有点滥。关公与秦琼分兵列阵,有点尿不到一壶里。
我按书索骥找到了孔庆东的博客,东博书院就是个大杂烩摊,孔庆东有感而发,想哪写哪或写哪想哪。他特别珍惜博客资源,定期要开发一部分产品,组装成纸面书,到原装读者阶层找市场,取得精神物质的双丰收。《生活的勇气》教给我生活的勇气,我没加思考地得出结论:孔庆东的博客就是制书车间。用流水作业的手段制造书,由于工艺粗糙,单个精细完美的部件,组合到一起,反而显得整体生硬,前后左右不搭调。孔庆东未免急于求成,显得世俗化功利化。
最近又付费求得《脍炙英雄》,顺着文集的顺序向前读,更加印证先前的猜疑和困惑,孔庆东的书一书不如一书,比曹操的枪还糟糕。我歹毒地推理,孔庆东为出书而出书,已经达到小解忘了脱裤子的程度,挖到篮子里都是菜,只要凑够字数,管它牛唇对不对马嘴。博客积货成灾,用书分流不失最经济的选择。封面显眼处明码标价,北大醉侠侃十大元帅的情缘,书里边却充斥大量没有主题或跑题偏题的文章。读了半天也没弄明白“脍炙英雄”的指向。
读者不能左右孔庆东出书的文稿,但作为北大中文系的教授,还经常考据文史常识,至少应该懂得归类综合吧。十大元帅的情缘即使躲在书尾部独立成篇,与时鲜生猛的现实玩意混在一起,总使读者找不到北。或许孔庆东优先考虑出版商的诉求,但是书印万本还需基层读者捧场,如果庆东先生先知后觉,不妨为忠诚的读者三思,宁可少出本书,勿泛滥向灾转移。
我依然喜欢孔和尚的写作风格,即使读书的兴趣略微收缩,现见到他的著作时也会多看几眼,但是他为书而书的文学战略,不好不好实在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