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眼中的京剧是傻子表演
(2009-01-07 11:10:29)
标签:
京剧唱腔谈史说戏以戏代药许宏泉文化 |
我没有听看传统戏曲的习惯,更谈不上嗜好与入迷。原因很简单,就是听不懂唱腔与唱词,干着急上火自找麻烦。即使打出字幕配合戏曲,累得我两眼发花昏昏欲睡,显得对演员们万分怠慢轻视。
不用成心专意地阅读,捎带脚下意识地记住一小批戏名。写着写着长本事,竟然摇头晃脑地哼起《女起解》,苏三的花旦唱腔太经典,却被我的公鸭嗓唱走板,惹得读《半月谈》的儿子拿花脸腔哈哈怪叫。儿子哪里知道,我移花接木地说出十几部戏名,连唬带蒙地与几大花旦老生接头对号,戏的基本面并不清楚。我有点无知加愚顿,能哼出一句半句实在难能可贵,儿子应该装模装样地奖赏点掌声。
虽然儿子嘲笑我,他也欠缺京剧概念,可以用狗屁不懂形容。但说起周杰伦、乔丹、吴建飞,他可以眉飞发舞,当厅玩耍街头篮球的把戏。见着京剧绕道走,那种烦不胜烦的表情,充满了鄙视抵触和茫然,似乎京剧是他心情的克星。他笑完后又大嚷唱腔真没劲,京剧演出太傻气,用尽青春术语瞎评论,对我进行大规模的冷讽热嘲。我这个末等不如的京迷生气了,直想抡他几个大耳光,当然打过打不过就不好说。
早就萌发学习京剧艺术的意念,只读只听不学唱。因为我五音不全,这样亦算自知自明。我从低定出标准,首先掌握经典京剧的戏情,然后尽可能地与名家唱腔做工挂号,不当门外汉。我还准备不定期地抽出空闲时间,在儿子心爽气顺的时候,为他补上国粹一课。可以不喜欢,可以不会唱,万万不能当睁眼瞎,国粹不能丢也丢不起。看来我的设想比较超前,喜闻教育部决定经典京剧进中小学,算对应了我的心思。
2006年9月份,《醉眼伏孟》进入我的视线,副标题直入主题:说戏画戏。此书由许宏泉撰文,高马得作画。封面突出素衣裹体风情万种的“戏子”,袖舞出彩,飘飘欲仙,很有骨感醉态,看得我心动不止。在黄裳先生领衔推荐下,我迫不及待地插入寻读。高马得的戏曲人物画功夫卓越,笔墨简约,线条洒脱,形象多少夸张点并不离谱。许宏泉灵性率真的文字配合,生动雅致,回味无穷。此书虽然并非为京剧开专场,浮光略影中浅抓了几下皮毛。
书是动感灵通的,《醉眼伏孟》放下近一年,又有两本与戏有关的书前来报道。一本是来新夏、马铁汉主编的《谈史说戏》,一本是蒋星煜著述的《以戏代药》。《谈史说戏》两主编其实也是主笔,单看外表容易被读者误为集成。从印刷装帧效果看,《以戏代药》厚重实在的外表下,略嫌小气粗糙。两本书都是升级版,在原有版本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增订修订。
《谈史说戏》列出62部流行的戏典名作。作者不厌其烦地娓娓而谈,徜徉在历史与戏剧的长河里,从剧情线索到史料记载,着力钩沉,详加考释,假面与真样,误读与实解,纷纷亮相登台。他们不光说戏也重谈史,戏史结合起来底线分明,趣味横生。如果此书调换书名“戏、史”的位置,改为《说戏谈史》,似乎比原书名还要恰当贴题。
80多岁老人蒋星煜的随笔集《以戏代药》,其中最短一篇的标题叫“以戏代药”。别看它以戏面出场,戏的背后却包罗万象纵横交错,内存极其丰富的资料及梨园掌故,某些是非评判方面,甚至超出戏剧范畴,流向戏外。老先生文章长短有节,以短见长,深谙戏剧几味。此书考料讲究,善于画龙点睛,属于多读不厌的消闲读本。
这三本书带来的收获各有侧重,京剧印象在历史连带中与日俱深,有了它们做资本支持,我教导小儿应该没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