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授们上镜忙名利
(2008-12-12 08:44:25)
标签:
文化 |
2004年的初冬,我在书店碰到专写教授的小说《所谓教授》,两眼兴奋起来冒金花,趁新扫描阅读,当夜便解决问题,一口气将书拿下。阅读过后,我心里却不是滋味,三十多万字的《所谓教授》,鲜喷喷活生生地表达出来的教授,大大低于我原先设想的好感底线,甚至怀疑这是借用网络写法恶搞教授。
我总觉得教授高高在上,不至于也不应该是《所谓教授》的模式。面对《所谓教授》的释解,一时失去见解和主张,正派自律文雅广博的教授形象,似乎与我产生后天的距离。不过,把展品味书内情节,十分接近现实生活,经得起文学与世俗的推敲。所谓教授也是人,他们有情感有欲望有事业有性格有操守,没有生活在真空状态。表面上观察,教授们依然在校园中走室串室,但心关不住寂寞,只好任其自然而然地出墙入俗。这是现实生存生活生理的需要,否则,恪守苦行僧教书匠的围城,迟早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思考到这一层,我情绪平复后訇然洞开。本想复读一遍,拿起书缺少耐心再读。书后附有《所谓教授》在新浪网连载时的评论,联系起来综合评价,这是本很耐读很时尚的书,涉及当今社会高校内外的若干热敏问题,比媒体网络评论的还要好看。教授们适者生存的做法,值得我六分同情,四分理解。
《所谓教授》开启我认识教授世界的先河,以此指导个人感觉,增加全方位多视角透视的脉络支持。书放下许久,我并没放松对教授的探索。易中天、于丹、孔庆东、楼宇烈等诸多国学教授们,纷纷离开教室出台上镜,展示各自独特非凡的观点表情。不看不听不知道,看多听多后留下教授们的真实印象,大幅度减少疏远感神秘感。他们展示学术学问的功夫确实不一般,不是一般的常人所能企及,他们却是一般意义的人。
时下文科教授们的表现,与《所谓教授》里的教授大同小异,他们大张旗鼓地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经营国学,从而达到成名传播获利三丰收。而书中那几个理科教授,围绕如何获得并实施项目课题,出谋划策,勾心斗角,不择手段,有意无意地展示出劣质与卑鄙的人性。文科教授们处于大庭广众之下,总体讲比较透明阳光,背后有没有高强度的商业运作,说也说不清楚。易教授、于教授们带来盛隆的非议妄议争议腹议等,此起彼伏,飘在中国,比《所谓教授》承载更现实更直接更敏热的文化压力。
教授出台上镜演讲国学,绝对是把双刃剑。电视讲坛既是大舞台,又是名利场,谁上谁知道。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本学科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国学研究表达的通俗化趣味化,有利于加快国学的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有利于个人名声及收入的携手攀升。另一方面,也排不除只强调追求四个“有利于”的第四条,从而产生不可逆转的负作用。如单纯追求名利强化市场效应,弱化虚化软化国学的基础研究,忽视高校本位工作,浅尝辄止敷衍了事地出品学术观点,打造出一批快餐化世俗化的传统文化。
争着出台上镜讲国学,并且形成一种风光无限的时尚,恐怕内存比较严重的隐患。大众文化传播应让自由文化者们承担,教授是大学教授不是大众教授,他的受众主体毕竟是大学生,大学生与大众可是两个概念。
2007年快要结束,我有幸购到易中天和于丹演讲对谈录,书名叫《从心空到心灵》。粗翻略读,两位当红教授明星作派十足,尤其于丹教授借着当选中国“最美50人”的东风,文才横溢,性感飘荡。他俩擅长表演说书式讲座,留在高校实在可惜,放开他们专司传播大众文化之职,与央视签约后成为媒体教授,或许能够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