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房产 |
在经过06年房地产调控失败之后,众语云云,07年是房地产政策落实年,此后三年中国房地产将进入一个低谷期。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商业地产此处不作讨论,一是因为商业地产的兴盛远远没到尽头,这从世界各大投行抢滩可见一斑,二是老百姓自己还在考虑住房问题,办公楼和商铺租金多少是漠不关心的,笔者也是老百姓,所以也不与讨论。
这里首先要提出一个对于概念的疑问:什么是衡量房地产是否进入低谷期的标准?
房地产是商品,仅从商品市场的参数来说,最直观反映房地产市场兴盛的无非是一个成交价,一个成交量。从市场的直接参与者来说,一个是开发商,一个是消费者,中间联系着房产中介公司,房地产营销公司,两端延伸出去,还有出资金的投资公司,出政策和土地的政府,居住房的租客,商业房的管理公司和受租者等等等等,他们串起了一条产业链的主干骨。
目前,各方大多以成交价和成交量来反映房地产市场的情况。首先要承认,06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在调控下,房价涨幅有所减缓,成交量有所降低,但市场共识是,目前的房地产远没有进入一个低谷。一个低谷的衡量标准目前无法阐述,但至少可以看到一个趋势,那就是成交价格增幅趋于0甚至下降,成交量锐减。
就成交价来说,06年以来,在面临一个阶段性停滞之后,一级城市如上海,北京,依然小幅稳步上涨,深圳广州等地区,却仍出现较高速的趋势。在二三级城市,住房成交价格,不但没有看到放缓迹象,更有加快的趋势。
在成交量上,在二手房交易严冬的情况下,新房成交量剔除了当年投资客的影响,从而挤破了成交量上的泡沫,成交量趋于稳定,而且基本继续保持这个速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呢?
因为目前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继续上涨,是需求推动,而不是成本推动。如果是成本推动,那么在价格保持一个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成交量必定会不断降低,而目前这一情况并没有出现。那这需求来自于哪里?事实上,目前的消费需求绝大部分已经是刚性需求,也就是自住房和婚房占绝大比例。目前结婚人群的年龄,大约都在22-30之间,其中除了75后,还有一部分80后的高潮。男女结婚的年龄是错开的,一般来说男性结婚较晚,女性结婚较早,75年后人,目前大部分是男性,而80年后人,大部分是女性,这部分的婚房需求,已经足以撑起未来的房地产住宅市场。更需要理解的是,80后的男性,这一波高潮还未到来,按照婚龄计算,能带动未来5年左右的市场。
那这部分消费需求,是否存在购买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就一套90平米以下的居住房来说,以上海为例,外环线和中环线之间,总价大约在70万-90万左右,假设首付三成(90平以下可贷8成),约20万-30万,剩下7成,按30年贷款期限和目前利率水平计算,每月还款约2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夫妻双方每人每月拿出1000元,即可拥有一套新房,而首付款项,按目前惯例来说,是父母支付的。
那买房需求是否会转移到租房需求呢?以中国人传统的思维,这个转变对于这部分刚性需求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目前这个需求推动型的市场中,让价量齐跌,或者只跌一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政策面来看,笔者始终觉得政策重点不是调控房价,而是调控土地。调控土地的使用率,以及调控土地的使用方向。这样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没有配套政策的出台,土地的紧缺在这种刚性需求下,必然导致供需的天平倒向房产商一边。70/90政策的出台,限定了房型面积,没有限定房屋单价总价。经济适用房由于利润太低,在一个自由市场中,必定会导致产品缺失,更不论爆出的经济适用房落入不合格居住者手里,或者一个资格炒出10多万的高价。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政府决定直接插手房地产市场,并放话靠市场无法满足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那么,政府未来的调控的可能会导致哪些变化呢?
1.
通过土地审批和增值税清收,洗牌房地产市场,让中小开发商退出。这样的情况发生后,由于大开发商更为听话,政府更容易通过市场手段调节房地产市场。
2.
通过土地指定用途以及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政策限定,丰富房地产市场的商品结构,使其多元化,能满足更多低收入消费者需求。但是,这部分对于现有房地产市场的价量影响并不会很大,它只是填补了低收入者的空白,而低收入者原本就买不起8000元一平方的商品房,而经济适用房数量限定和资格限定,将保持原有市场的稳健。
可以看出,今后如果房地产价格停滞或者下跌,也只是因为大量经济适用房拉低了均价而已,并不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谷表现。更何况,经济适用房以及其他政策能落实到什么地步,还是个未知数。
前一篇:为了民生 央行应该适时考虑加息
后一篇:升息周期下的房地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