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自己

标签:
身心灵成长文化 |
分类: 生活在禅中 |
《你可以不怕死》译者序
多年来我译介的灵修体系,大多偏重于“理入”的形式。无论是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肯·威尔伯(Ken
Wilber)、佩玛·丘卓(Pema Chdrn)还是艾兹拉·贝达(Ezra
Bayda),都是擅长于逻辑推演、有能力对身心动力过程作精密描绘的精神导师。长期浸润于他们的著作中,我已经习惯于复杂而绵密的分析思维,此回翻译一行禅师如散文诗一般的佛教哲学,内心早就准备好面临一场挑战,然而过程中所经历的能量消耗,却出乎意外的大。
翻译本书的考量之一是逻辑与意境不易兼顾。多用一两个连接词,或许能使上下文的思路更清晰一些,却往往丧失了原文的诗意;照顾到意境,又恐怕读者感觉语焉不详,真正是言简意赅的文字最难转译。
考量之二是,我想将本书译成佛教徒与非佛教徒都能接受的读物,因此某些传统佛教名相——譬如“八不”或“五蕴”——必须采用较为现代化的意译形式,以呈现出一行禅师接引非佛教徒的跨宗教精神。
考量之三是,一行禅师的英文译者完全有能力传达出文字背后的慈悲氛围,但身为中译者的我,没有机会亲炙禅师,因此必须在思索过程中留意心的开放度,以平衡感性与理性的运作。
考量之四是,一行禅师所谓的深观,显然是他长期与大自然相处的亲身体证,或是一种多次元的内在领悟,但是化成语言传达时,如果译者本身的证量不到,深观就会变成浅尝。如何拉近禅师之体证与都市丛林中的译者之距离,也是不小的挑战!
深观、谛听、触摸大地、接纳自己的血亲与精神始祖、体悟众生相依共荣的亲密性,这些都是生生世世的福慧资粮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方能真实领会的滋味。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务必放慢速度,最好以一行禅师所说的“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佛的净土上”一般的从容心境,细细品尝话语深处的奇迹。
译完这本书,我的内心开始生起了五十年来真正想“善待”自己的意愿,那股不顾一切行法布施的强迫性驱力,在一行禅师无奇而深邃的洞观之下,终于消弭殆尽。
网上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