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忠的心得,彼得.梅尔的邀请
(2011-06-10 12:13:59)
有个朋友听我叙述这个经过的时候,难以置信地问我:“你怎么可能把‘精进波罗蜜’忘得如此一乾二净呢?”
我也回答不出来。但就是如此。唯一能说的,是我那几条绳索绑得太成功了。
或者说,是我自己想要寻找屠龙刀的意愿太强了,结果提灯找灯,总不见灯。
这一蓦然回首,我再翻阅前面十来年的日记,才发现不应该忘记却忘了的东西还真不少。
有次我和蔡志忠聊天,他说了下面这段话我很有所感,记了下来:
恐龙要在大土地上生存。在小土地上,别的动物都被牠吃掉了,生长不起来。
在大土地上,才有其他动物生存的机会。有很混的,有很突出的。
蔡志忠说,所以他一定要不断地给自己扩大地盘。
我决定走出台湾,把台湾公司交给和我工作多年的同事,开始的时候是因为放心,但是几个月下来,已经在放心之外觉得非常自傲。他们不只因为和我长期工作,而知道我所相信的理念与价值,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他们因为我不在身边了,已经在跳跃性的成长,开始创造出另一番不同的局面,充满活力与想象。
我虽然不是恐龙,也是只肥胖、体积过大的牡羊。早应该走出我熟悉的区域。
于人于己都有利。
蔡志忠跟我分享的心得,记在那里却一直忘记。
我又看到二○○三年的日记。
那年台北书展,我帮当时的基金会邀了几位英美出版人来,其中有一人是彼得.梅尔(PeterMayer)。彼得当过企鹅集团的总裁,是英美出版世界里的领军人物。我在九○年代初去美国,听过他一次演讲,谈他如何出版《魔鬼诗篇》,及其后的故事,很为之倾服。二○○三年请他来台北之前,我们两人因为同时担任过法兰克福书展的顾问,所以有过几面之缘。他看到你永远带着微微的笑,微微点一下头,但又和你有着距离,是一个又威风又有派头又迷人的人。在出版世界里,是我心向往之的一个目标。
他来台北的时候,已经从企鹅集团退休,回头经营他父亲留下来的一个三十多年的出版社Overlook。公司虽小,他的活动力依然惊人,创意不断,深受各方注目。
我和他真正有了交往,是他在台北那几天。送他走的那天,他和我握过手之后,摸摸我的头。
摸人家的头,虽然他大我十来岁,还是很突兀的事。尤其是对西方人而言。
然后他说:Don‘tlimityourself.(不要局限你自己。)接着,又接了一句:YourofficeshouldbeinNewYork,inLondon.CometocompetewithmeinNewYork.(你的办公室应该设在纽约、伦敦。来纽约和我较量较量吧。)
对一个以他为目标的人来说,那真是最大的恭维了。我记在日记里,欣慰、感动,又自豪。
彼得.梅尔的话,让我很想当时就出发,但是因为有绳索的牵绊,我觉得还是多准备好一些再说。接下来,由于台北国际书展需要一个常设的民间机构来承办,我忙碌于筹备台北书展基金会。然后,自己家人生病。然后,台湾出版市场本身又有那么多课题待解决。然后,这一路又那么忙于寻找屠龙刀……
所以直到二○○九年一月,我重新翻阅日记之前,都忘了彼得.梅尔对我的这个邀请。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