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与经典
(2009-01-13 17:49:01)
标签:
时尚 |
分类: 越读者 |
我不时为一个名词的定义,陷入苦思。
1990年代初,我在一家出版公司的总经理位置上,为“策略”是怎么回事而苦恼。看了许多书都不认为找到答案。一直过了七、八年的时间,想到“策略”就是“不以一时的胜负为胜负”,才算告一段落。
大概也就从那时起,我又开始为另一个名词而苦思不得其解:“fashion”。
我第一个工作,在大约五年时间里,从特约编译做到编辑主任的位置。
那是段养成期。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应该是为了筹备一本英语学习杂志的创刊,所以去图书馆翻了十年份的Time杂志,并且公司订了五十多种英文期刊,最后虽然杂志没编得成,但是每个月要读那么多种期刊的经验,十分受益。我后来去三家杂志工作,都和那段时间看大量的杂志有关。
因此,照出版业分book people和magazine people来说,有满长一段时间,我都算是magazine people这一国的。
之后,我的工作内容逐渐转向,我开始成为book people,主要出版书籍,而不是杂志了。从时报到大块到商务印书馆,我经历了规模和历史不一的出版公司。然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不再看杂志了。从少看,最后变得不看了──国内外任何杂志。
书,除了工作上的之外,自己阅读的书,也越来越集中到经典──尤其是年代很久远的经典。杂志,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淡。每个月、每个星期变换的人物与主题,对我而言就是主食阅读。但我不需要从杂志里来的主食,光是从书里来的主食,就不够我阅读了呢?
所以,我对一个名词越来越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Fashion.
最早,我的好奇应该是从fashion magazine怎么翻译的而开始。先是好奇这种离我好远好远的杂志,中文到底应该有个什么样的说法,偶尔见到一些人请教一下,这几年,随着各种以fashion为名的杂志越来越多,fashion这个字越来越和各式各类产品出现在我们四周,我那点好奇越来越浓,到了几乎是见人就问的地步。
时尚、流行,是最多人说的。可就是没法让我接受。
如果译为“时尚”、“流行”,我不觉得刻下那些名为fashion magazine或是和fashion 沾得上边的杂志,对我有什么特别需要阅读的意义。我不认为自己的生活里需要那么多“时尚”、“流行”,也不认为许多人对“时尚”、“流行”的解释,值得让我放弃许多其它阅读时间来交换。
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此事透着不对劲。fashion 和那么多东西有那么密切的结合,那么多事物又打着fashion的旗号,我要和社会大众所关心的议题如此越走越远,怎么都说不过去。只是因而就想叫我勉强去接触,我又做不来。
我最大的乐趣,还是继续一点一滴地在做那些网络与书之间的联系。但fashion到底是什么,这个问号则持续地闪动着。
2006年7月,我刚搬家。有天趁着整理家里的空档,把许舜英在杂志上连载的一个对谈专栏,还有过去出版的一本书,看了一个下午。第二天,我写了封信给她。我一方面简述了一下自己这十年的对fashion这个名词的困惑,一方面提到那天下午阅读她文字的时候,我对这个名词的说法突然跳了出来:“fashion,就是享受当代各行各业顶尖的人的创作成果。”
阅读经典,对我的意义一直是享受过去时间里,各个知识领域里最顶尖的人物所留下来的思想结晶。现在,当我体会到,fashion就是享受当代各行各业顶尖的人的创作成果时,我从一个一直背身而立的人,成为可以转身拥抱fashion。
连带着,我也重新看起杂志了。
所有的杂志,其实都是希望以fashion为名,为号召。
我感性的说法是,经典和fashion,如此可以在我身上有个和谐的相处。理性的想法则是,可以从经典和fashion中,左右逢源。
但是有一天读到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才知道自己的体会有多么肤浅。
卡尔维诺在这本书的前言里,给经典是什么下了十四个定义。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两个定义:
十三,经典是将当代的噪音贬谪为嗡嗡作响的背景之作品,不过经典也需要这些噪音才能存在。
十四,经典是以背景噪音的形式而持续存在的作品,尽管与它格格不入的当代居主导位置。
只要把“噪音”两个字替换为“fashion”,就是对我这十年困惑最好的回答。
1990年代初,我在一家出版公司的总经理位置上,为“策略”是怎么回事而苦恼。看了许多书都不认为找到答案。一直过了七、八年的时间,想到“策略”就是“不以一时的胜负为胜负”,才算告一段落。
大概也就从那时起,我又开始为另一个名词而苦思不得其解:“fashion”。
我第一个工作,在大约五年时间里,从特约编译做到编辑主任的位置。
那是段养成期。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应该是为了筹备一本英语学习杂志的创刊,所以去图书馆翻了十年份的Time杂志,并且公司订了五十多种英文期刊,最后虽然杂志没编得成,但是每个月要读那么多种期刊的经验,十分受益。我后来去三家杂志工作,都和那段时间看大量的杂志有关。
因此,照出版业分book people和magazine people来说,有满长一段时间,我都算是magazine people这一国的。
之后,我的工作内容逐渐转向,我开始成为book people,主要出版书籍,而不是杂志了。从时报到大块到商务印书馆,我经历了规模和历史不一的出版公司。然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不再看杂志了。从少看,最后变得不看了──国内外任何杂志。
书,除了工作上的之外,自己阅读的书,也越来越集中到经典──尤其是年代很久远的经典。杂志,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淡。每个月、每个星期变换的人物与主题,对我而言就是主食阅读。但我不需要从杂志里来的主食,光是从书里来的主食,就不够我阅读了呢?
所以,我对一个名词越来越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Fashion.
最早,我的好奇应该是从fashion magazine怎么翻译的而开始。先是好奇这种离我好远好远的杂志,中文到底应该有个什么样的说法,偶尔见到一些人请教一下,这几年,随着各种以fashion为名的杂志越来越多,fashion这个字越来越和各式各类产品出现在我们四周,我那点好奇越来越浓,到了几乎是见人就问的地步。
时尚、流行,是最多人说的。可就是没法让我接受。
如果译为“时尚”、“流行”,我不觉得刻下那些名为fashion magazine或是和fashion 沾得上边的杂志,对我有什么特别需要阅读的意义。我不认为自己的生活里需要那么多“时尚”、“流行”,也不认为许多人对“时尚”、“流行”的解释,值得让我放弃许多其它阅读时间来交换。
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此事透着不对劲。fashion 和那么多东西有那么密切的结合,那么多事物又打着fashion的旗号,我要和社会大众所关心的议题如此越走越远,怎么都说不过去。只是因而就想叫我勉强去接触,我又做不来。
我最大的乐趣,还是继续一点一滴地在做那些网络与书之间的联系。但fashion到底是什么,这个问号则持续地闪动着。
2006年7月,我刚搬家。有天趁着整理家里的空档,把许舜英在杂志上连载的一个对谈专栏,还有过去出版的一本书,看了一个下午。第二天,我写了封信给她。我一方面简述了一下自己这十年的对fashion这个名词的困惑,一方面提到那天下午阅读她文字的时候,我对这个名词的说法突然跳了出来:“fashion,就是享受当代各行各业顶尖的人的创作成果。”
阅读经典,对我的意义一直是享受过去时间里,各个知识领域里最顶尖的人物所留下来的思想结晶。现在,当我体会到,fashion就是享受当代各行各业顶尖的人的创作成果时,我从一个一直背身而立的人,成为可以转身拥抱fashion。
连带着,我也重新看起杂志了。
所有的杂志,其实都是希望以fashion为名,为号召。
我感性的说法是,经典和fashion,如此可以在我身上有个和谐的相处。理性的想法则是,可以从经典和fashion中,左右逢源。
但是有一天读到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才知道自己的体会有多么肤浅。
卡尔维诺在这本书的前言里,给经典是什么下了十四个定义。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两个定义:
十三,经典是将当代的噪音贬谪为嗡嗡作响的背景之作品,不过经典也需要这些噪音才能存在。
十四,经典是以背景噪音的形式而持续存在的作品,尽管与它格格不入的当代居主导位置。
只要把“噪音”两个字替换为“fashion”,就是对我这十年困惑最好的回答。
前一篇: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2)
后一篇:少阅读一点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