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有关教育 |
宝比:
两年前你妈咪生病前不久,我开始做一件从没有尝试过的事情──画油画。
我是一个习惯于用文字来表达并创作的人,对于图像,欣赏是愿意也经常做的事,至于说自己也用图像来表达些什么,则没有过。但不知怎地,那段时间一直有种冲动,想要画点什么。心里有些东西,好像不是我使用习惯的文字就能满足的。
朋友介绍了一位蔡老师。
第一次见面,本以为她会先教我一些基本的技巧与方法。没想到她只是鼓励我拿起笔画就是了。
我问她要画什么。她说:“画你最想画的东西就好了。”
我想了一下。我最想画什么呢?我最想画我的母亲啊。可是我知道我画不来她的肖像,我这么想画一幅有关她的什么,又等不及去学习那些技巧,所以,我就想,那画两条鱼好了。一条大的,一条小的。大鱼游在前面,游在深黑的海底之上,而小鱼则跟着游在大鱼的后面和上面,靠近明亮的水面。大鱼就是一直保护我的妈咪,小鱼,就是我了。
我这样画出了生平第一幅油画。你知道,就是挂在客厅沙发,离我桌子最近的那一幅。画虽然不怎么样,可是每当我看到的时候,总会浮起一些和我用文字来回忆我母亲的时候不同的感受。
我和你说这件事情,是想告诉你,你现在每天都爱画画,爱到家里到处都是画纸,爱到出门也要随时随地都晃动你的手指,把空气当画纸在画,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画图,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懂得使用文字,怎么算也不过离现在五、六千年的事,但是懂得画图,却最少有三万年的证据。透过图像来学习认知这个世界,是人类自然的能力。你只要看,每一个小孩子都一定是在学会写字之前,先会画图,就知道了。
只是,近代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台湾这种以考试教育为主的体系,却太过重视使用文字来表达并体现知识。这种着重文字教育的体系,把我们自然的画图能力,变成一种叫作“美术”的功课所要训练的特长。于是,忙着学习文字知识的学生,不是把“美术”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功课,就是认为那只是有绘画特长的人才需要注意的事情。结果,不知不觉,我们就把原来属于本能的东西,一路萎缩、退化到没有。你看我就好了。我到快五十岁的时候,才想到要唤醒自己绘画的能力,可是才兴致勃勃地画了几幅,一忙其它事情,又搁到一边去。一转眼,我又两年没有画了。
你已经开始上幼儿园,明年就要上小学。你即将开始大量学习文字,使用文字。你也即将听到种种有关“学习”与“知识”的说法,但这些说法往往习惯性地过份重视文字的理解与使用。所以,在为你展开阅读地图的第一个段落之前,在我自己也将主要述说如何透过文字来“学习”,获得“知识”之前(因为那的确也是我的习惯与擅长),我想先说明的一点是,要充分使用这个阅读地图,不是光懂得文字就可以的。
前一封信,我跟你说过,我希望在你开始“阅读书籍”之前,先知道怎么“阅读世界”。这一封信,在跟你谈怎么“阅读书籍”之前,我希望提醒你,“阅读”不能只靠文字。文字以外有太多其它工具,都是我们要注意的,可以使用的。趁着你还没进学校,像绘图这种文字以外的能力还没有退化之前,我希望你能一直维持这种习惯与喜好。
为什么呢?
我想和你先谈谈“知识”是怎么回事。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常常听到的说法。我们需要重视“知识的力量”,是有道理的。如同你的身体需要成长,你的心智也需要成长。“知识的力量”,也可以说就是“心智的力量”。
可是,今天我们在台湾谈“知识的力量”,一不小心,也有许多风险与陷阱。我们太容易把“知识的力量”等同于“学习的力量”,再等同于“学校的力量”,再等同于“(考试)成绩的力量”,再等同于“文凭的力量”来看待。有关心智的事情太无形,难以捉握,似乎得有“学校”和“(考试)成绩”、“文凭”这些有形、实际的东西当标准,才比较知道可以如何衡量“知识的力量”。又因为学校里的种种考试主要是以文字来进行,以文字来回答,所以,以文字来代表的知识的力量,就成了主流。
我觉得,光是说“知识就是力量”,太容易产生误解。应该再细分一点来说。
知识的力量,其实是由三个力量所构成的:“理解的力量”、“表达的力量”、“想象的力量”。
一旦我们知道,所谓我们拥有某个事物的“知识”,原来是要对这个事物有能力进行“理解”、“表达”与“想象”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文字是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个工具,但绝不是唯一的工具。图像、影像、音乐,都是我们可以使用的工具。每一样工具,都有其擅长之处。而任何工具,只要有其擅长之处,就一定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当我们希望自己对事物有能力“理解”、“表达”与“想象”的时候,需要的工具应该多多益善。明明有许多工具可以选择的时候,如果我们只听从别人的建议,或者跟从大部份人的使用习惯,而光使用其中的一种,不是件很奇怪的事吗?
何况,万一光使用一种,这一种却又偏偏不适合你呢?
我有个朋友的小孩,听她说对声音有种异常的敏感。这位母亲在客厅里看电视,电影里有什么配乐响起来的时候,她的小孩就会在另一个房间里高声说出接下来剧情有什么发展,或者有什么对白要登场了。
这显然就是一个擅长使用声音来“理解”、“表达”与“想象”的人,一个适合用声音来拥有,或呈现他知识的力量的人。这样的人,如果非要他接受企图以文字来代表一切的学校教育,那是多不自在的一件事。(我很高兴知道他母亲后来让他进了专门进修音乐相关的学校。)
人类在使用文字之前,是先用绘画;人类也一定是在使用言语之前,先使用歌唱与嘶吼。就算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刚才说的例子那般特别,但是使用声音与音乐的能力,毕竟是我们的天性之一。只是和绘画一样,进了学校的教育系统,太过重视以文字来表达知识的力量之后,对大部份人来说,这方面的能力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我曾经带你去过一次KTV,看看KTV受欢迎的程度,我们就知道每个人心底被压抑的歌唱本能有多么强烈吧。
你两岁左右的时候,晚上你妈咪爱跟你玩“每日一歌”。你会了很多歌,也很爱唱歌。后来你妈咪生病住院又出院之后,有天早上我在洗手间里,听到外面你在唱一首歌。你清脆的童音,唱出来的是我们从没听过,无法光是以“好听”来形容的一首歌。出来后我问你刚才唱的是什么。你说是刚要你哥哥帮忙点了支香给佛菩萨,很开心地唱了一首歌来感谢他们的保佑,让你的妈咪回家来。你说不出那是什么歌,后来要你再唱,你也唱不出来。
所以,趁着你的歌唱本能还没有消失,应该多多享受。今天开始,就再来“每日一歌”吧!
下一封信,我会专门谈我们该如何面对文字。但是在那之前,我要你知道,知识的力量是怎么构成的。我希望能告诉你,应该先如何好好享受使用,并且能逐步开发自己使用文字以外这些工具的天性。我没有说将来你就应该当个什么画家、音乐家什么的,我们只是不该浪费自己原有的天性与本能。
我也希望你能提醒我,我也该重新拾起画笔,继续我的绘画。现在你既然这么爱画,那应该要求我加入你的行列,一起练习。
或者,我们每个周末都来一场小比赛?
两年前你妈咪生病前不久,我开始做一件从没有尝试过的事情──画油画。
我是一个习惯于用文字来表达并创作的人,对于图像,欣赏是愿意也经常做的事,至于说自己也用图像来表达些什么,则没有过。但不知怎地,那段时间一直有种冲动,想要画点什么。心里有些东西,好像不是我使用习惯的文字就能满足的。
朋友介绍了一位蔡老师。
第一次见面,本以为她会先教我一些基本的技巧与方法。没想到她只是鼓励我拿起笔画就是了。
我问她要画什么。她说:“画你最想画的东西就好了。”
我想了一下。我最想画什么呢?我最想画我的母亲啊。可是我知道我画不来她的肖像,我这么想画一幅有关她的什么,又等不及去学习那些技巧,所以,我就想,那画两条鱼好了。一条大的,一条小的。大鱼游在前面,游在深黑的海底之上,而小鱼则跟着游在大鱼的后面和上面,靠近明亮的水面。大鱼就是一直保护我的妈咪,小鱼,就是我了。
我这样画出了生平第一幅油画。你知道,就是挂在客厅沙发,离我桌子最近的那一幅。画虽然不怎么样,可是每当我看到的时候,总会浮起一些和我用文字来回忆我母亲的时候不同的感受。
我和你说这件事情,是想告诉你,你现在每天都爱画画,爱到家里到处都是画纸,爱到出门也要随时随地都晃动你的手指,把空气当画纸在画,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画图,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懂得使用文字,怎么算也不过离现在五、六千年的事,但是懂得画图,却最少有三万年的证据。透过图像来学习认知这个世界,是人类自然的能力。你只要看,每一个小孩子都一定是在学会写字之前,先会画图,就知道了。
只是,近代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台湾这种以考试教育为主的体系,却太过重视使用文字来表达并体现知识。这种着重文字教育的体系,把我们自然的画图能力,变成一种叫作“美术”的功课所要训练的特长。于是,忙着学习文字知识的学生,不是把“美术”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功课,就是认为那只是有绘画特长的人才需要注意的事情。结果,不知不觉,我们就把原来属于本能的东西,一路萎缩、退化到没有。你看我就好了。我到快五十岁的时候,才想到要唤醒自己绘画的能力,可是才兴致勃勃地画了几幅,一忙其它事情,又搁到一边去。一转眼,我又两年没有画了。
你已经开始上幼儿园,明年就要上小学。你即将开始大量学习文字,使用文字。你也即将听到种种有关“学习”与“知识”的说法,但这些说法往往习惯性地过份重视文字的理解与使用。所以,在为你展开阅读地图的第一个段落之前,在我自己也将主要述说如何透过文字来“学习”,获得“知识”之前(因为那的确也是我的习惯与擅长),我想先说明的一点是,要充分使用这个阅读地图,不是光懂得文字就可以的。
前一封信,我跟你说过,我希望在你开始“阅读书籍”之前,先知道怎么“阅读世界”。这一封信,在跟你谈怎么“阅读书籍”之前,我希望提醒你,“阅读”不能只靠文字。文字以外有太多其它工具,都是我们要注意的,可以使用的。趁着你还没进学校,像绘图这种文字以外的能力还没有退化之前,我希望你能一直维持这种习惯与喜好。
为什么呢?
我想和你先谈谈“知识”是怎么回事。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常常听到的说法。我们需要重视“知识的力量”,是有道理的。如同你的身体需要成长,你的心智也需要成长。“知识的力量”,也可以说就是“心智的力量”。
可是,今天我们在台湾谈“知识的力量”,一不小心,也有许多风险与陷阱。我们太容易把“知识的力量”等同于“学习的力量”,再等同于“学校的力量”,再等同于“(考试)成绩的力量”,再等同于“文凭的力量”来看待。有关心智的事情太无形,难以捉握,似乎得有“学校”和“(考试)成绩”、“文凭”这些有形、实际的东西当标准,才比较知道可以如何衡量“知识的力量”。又因为学校里的种种考试主要是以文字来进行,以文字来回答,所以,以文字来代表的知识的力量,就成了主流。
我觉得,光是说“知识就是力量”,太容易产生误解。应该再细分一点来说。
知识的力量,其实是由三个力量所构成的:“理解的力量”、“表达的力量”、“想象的力量”。
一旦我们知道,所谓我们拥有某个事物的“知识”,原来是要对这个事物有能力进行“理解”、“表达”与“想象”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文字是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个工具,但绝不是唯一的工具。图像、影像、音乐,都是我们可以使用的工具。每一样工具,都有其擅长之处。而任何工具,只要有其擅长之处,就一定有其不足之处。因此,当我们希望自己对事物有能力“理解”、“表达”与“想象”的时候,需要的工具应该多多益善。明明有许多工具可以选择的时候,如果我们只听从别人的建议,或者跟从大部份人的使用习惯,而光使用其中的一种,不是件很奇怪的事吗?
何况,万一光使用一种,这一种却又偏偏不适合你呢?
我有个朋友的小孩,听她说对声音有种异常的敏感。这位母亲在客厅里看电视,电影里有什么配乐响起来的时候,她的小孩就会在另一个房间里高声说出接下来剧情有什么发展,或者有什么对白要登场了。
这显然就是一个擅长使用声音来“理解”、“表达”与“想象”的人,一个适合用声音来拥有,或呈现他知识的力量的人。这样的人,如果非要他接受企图以文字来代表一切的学校教育,那是多不自在的一件事。(我很高兴知道他母亲后来让他进了专门进修音乐相关的学校。)
人类在使用文字之前,是先用绘画;人类也一定是在使用言语之前,先使用歌唱与嘶吼。就算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刚才说的例子那般特别,但是使用声音与音乐的能力,毕竟是我们的天性之一。只是和绘画一样,进了学校的教育系统,太过重视以文字来表达知识的力量之后,对大部份人来说,这方面的能力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我曾经带你去过一次KTV,看看KTV受欢迎的程度,我们就知道每个人心底被压抑的歌唱本能有多么强烈吧。
你两岁左右的时候,晚上你妈咪爱跟你玩“每日一歌”。你会了很多歌,也很爱唱歌。后来你妈咪生病住院又出院之后,有天早上我在洗手间里,听到外面你在唱一首歌。你清脆的童音,唱出来的是我们从没听过,无法光是以“好听”来形容的一首歌。出来后我问你刚才唱的是什么。你说是刚要你哥哥帮忙点了支香给佛菩萨,很开心地唱了一首歌来感谢他们的保佑,让你的妈咪回家来。你说不出那是什么歌,后来要你再唱,你也唱不出来。
所以,趁着你的歌唱本能还没有消失,应该多多享受。今天开始,就再来“每日一歌”吧!
下一封信,我会专门谈我们该如何面对文字。但是在那之前,我要你知道,知识的力量是怎么构成的。我希望能告诉你,应该先如何好好享受使用,并且能逐步开发自己使用文字以外这些工具的天性。我没有说将来你就应该当个什么画家、音乐家什么的,我们只是不该浪费自己原有的天性与本能。
我也希望你能提醒我,我也该重新拾起画笔,继续我的绘画。现在你既然这么爱画,那应该要求我加入你的行列,一起练习。
或者,我们每个周末都来一场小比赛?
前一篇:两只名叫U的猫和我(2)
后一篇:如何寻找一本书 回Am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