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出版业未来十年的课题之一:接受四个黑暗的事实

(2007-09-26 12:16:39)
分类: 有关出版

  要看到光明,我们必须先面对与接受黑暗。所以,先谈黑暗。
  我们应该接受的第一个黑暗是,今天我们遭遇的许多问题,是在太短的时间里想要完成太多事情的急促所造成。因此,无从在短期之内消解。
  台湾的出版产业,从1949年国府自大陆撤退来台后,大致分了几个阶段。
  早期,主要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这些大陆时期的主力出版者的舞台。
  1960年代《文星丛刊》的出版,揭开了其后几近三十年一个阶段的序幕。在威权体制及戒严之下,出版人努力撞击思想与出版的桎梏。这些撞击的火花,一旦点燃社会被压抑的需求之后,出版不时可以同时达成思潮的涌动,还可以获得商业利益的成功。
  1987年之后的这个阶段,则是这一篇文章前面所描绘的轮廓。从这些轮廓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禁忌全撤的阶段,是台湾出版产业在追求企业化、商业化、国际化的阶段,也是整个社会重新整理知识来源的阶段。
  然而,要用二十年的时间完成这么多事情,毕竟太短,不免有许多后遗症。
  企业化的过程里,许多人对财务管理之大意与疏忽,不可思议。
  商业化的过程里,许多遵守合约及商业承诺的常识规范都有待建立,遑论大家共同形成的行业自律。
  国际化的过程里,大家日益习于以“拿来主义”出版翻译著作的便利,结果连戒严时期都曾远及于华文世界其它地区的出版影响力,却在近二十年日益退缩本岛。
  至于社会重新整理知识来源的需求,则虽然在解严之后有过很大的爆发,但是由于社会及教育体系本身欠缺建立知识架构的认知与传统,这些主要基于个人热情与好奇而产生的阅读需求,难逃浅碟文化的困境。一旦在极短的时间内面对极大的出版量,不论出版产业的工作者,或读者本身,都难免有招架不住之叹。
 
  我们应该接受的第二个黑暗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书籍销售的两极化,将持续成为普遍现象。
  为什么?
  归纳一下前面所说的理由,今天台湾书籍销售的两极化,是由下面这些因素所形成的:
  1.所得收入的两极化,豪宅族与月光族(年平均收入减少的)的两极化
  2.媒体效应的两极化,只看能否搭上全球性热的话题与社会事件话题
  3.分裂市场的两极化,只剩非此即彼的两极化思维的关注焦点
  4.通路的两极化,只剩连锁书店与网络书店的两极化
  5.出版业上下游立场的两极化,面对销售两极化,退书率日益增高的现实,上下游之间产生种种对立与摩擦,更不利于书籍的实际销售
  6.出版业因应行为的两极化,由于畅销书与滞销书的对比太大,出版业对待两种书的工作思维与方法也两极化,进而加重两极化的呈现
  以上这些因素,没有一点是任何人有能力产生立竿见影的改善的。一个社会花了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造成这些状况,需要准备花上同样时间才能有所改善。
 
  对于黑暗,我们需要面对的第三个事实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台湾的书籍阅读市场,还会继续缩小。
  理由:
  1.人口出生率下降。1980年开始,台湾每年新生儿人数从40万开始递减,到2005年,一年只有20.4万人。换言之,新生读者的基数在减少。从人口结构上,我们就在面对一个读者人数越来越少的社会。
  2.每年的新生儿中,外籍母亲的子女占七分之一。然而,台湾社会对外籍母亲,从应有的法令到应给予的权利到应拥抱的氛围,都处于不足。没有善加对待外籍母亲,就是没有善加对待这些母亲的子女,也就是没有善加对待台湾出版产业未来七分之一的消费者与读者。
  3.不论未来两岸的政治关系如何,由于实际的商业与文化需求使然,台湾“出走”到大陆的人会越来越多。不只是台商,而包括文化、学术、娱乐等各界,其中,许多人都是书籍市场的主力消费者。
  4.十年教改,虽然还在盖棺尚未论定,但普遍印象已经是学生埋首于教科书与考试参考书之内的时间越来越多,自主时间,越来越少。一般学生的考试课业负担更加恶化,相较于更早的时间,学生的阅读需求以及阅读习惯,更没有养成的基础。
  越来越多人发现,即使人人可读大学了,但教育水平却在两极化。而未来的这大多数的学生出了社会之后,阅读需求以及阅读习惯也就更加难以预测。
 
  对于黑暗,我们需要面对的第四个事实是:台湾已经在缩小的阅读市场,在网络带动的阅听革命中,特别容易溃散。
  阅读内容的创作、生产、发行、零售,每个环节都爆发变革,纸本书籍阅读需求的减缩,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
  台湾一方面不可能独立其外,另一方面又有自身特有的险峻课题。解严之后快速出版的大量书籍所满足的阅读需求,像是快速冲积而形成的海埔新生地。今天当网络带动的阅听革命来临时,连那些知识架构很有传统的社会都招架不住,我们这种海埔新生地的阅读市场,当然更有特别容易溃散的危机。
 
  我们必须先面对这四个黑暗的事实。
  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面对黑暗。
  不面对这些黑暗的事实,我们不是会抱持一些不切实际的苦撑待变,或因循苟且的心态,结果坐视更大的危机爆发;就是会尝试一些不但无助于改善,更可能治丝益棼的方法,结果更加出脱无望。
  只有当我们真正面对这些黑暗,接受这些黑暗时,才可以不找任何借口,不以任何因循、偷机的心理,来探讨我们的出路,来创造光明。

 

返回目录页:《我们的黑暗与光明--台湾出版产业未来十年的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