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郝明義
郝明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46
  • 关注人气:1,0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午夜七点零七分似水成波

(2007-01-22 13:57:48)
分类: 网络与书

孤独的力量
  ◎
  想到一个人,就想起梅尔维尔的电影《午后七点零七分》。那一袭风衣,压低帽沿,走在阴冷的雨天的杀手,回到自己的住处,四壁空空。一张只有一张垫子床的房间里,只有一只笼中的小鸟和他相伴。一个杀手的寂寞,被买主出卖的孤单,冷洌极致。因此,一部彩色电影也在记忆里成了一部冷灰色的电影;阿兰·德龙俊美的面貌,也隐藏到寒气迫人的身影之后了。
  梅尔维尔告诉了我们孤独与寂寞结合的力量。
  《刺客列传》的聂政,是另一个孤独的人。
  和老母隐居齐国市井的聂政,等老母过世后西去濮阳,见严仲子以报知遇之恩。严仲子告诉他要杀的是韩相侠累,侠累的宗族盛多,兵卫密布,因而要给他增添助手。但是聂政的回答是:「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雠,岂不殆哉!」
  于是我们看到聂政一人独行到侠累的相府。「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司马迁在寂静的文字中叙述这一个惨烈的故事,最后一句话是:「其后二百二十余年秦有荆轲之事。」是的。这种力量凡二百二十余年才能再一见,是合理的。司马迁告诉了我们孤独与前进结合的力量。
  孤独的作用,不是只为男人而有的。
  一个女人,从十三岁就爱上对门一个大她十二岁的男人。然后终其一生等待。在他们还是邻居的时候等待他多看她一眼;在她跟母亲搬到远方后,就等待自己长大,重回那个城市看他一眼;等她重回那个城市,就守着他的住处等待重新看到他;等她重新看到他,就等待他认出她,但他没有,连和她同过床之后也没有;她为他生了一个他不知道的儿子之后,继续等待再和他见一面,等待他认出她,但是他没有,连再和她同床一次,把她又当成另一个人之后,仍然没有。
  她从女孩、少女到妇人到死亡,终其一生在等待一个「从不认识我,却被我所爱的你」
  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告诉了我们孤独结合等待的力量。
  不论什么事情,和孤独结合,都会产生力量的。
  孤独产生力量,而力量也会产生孤独。

孤独的自由
  ◎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正是一个在欣欣向荣,往工业化迈进的时代。在大家都要为社会奉献一己心力的时候,急于迈进新的文明的时候,有人却可以在众声喧哗中自己找一个遥远的林野,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然后,两年两个月后他又离开了那个林野,在一本书里写下了这么一段回顾:
  我离开森林和我去森林都是为了同一理由。对我来说,或许我有更多种类的生活要过,不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一种生活上。……从我的实验中,我至少学习到:如果人怀着信心向着他梦想方向前进,努力过他所想象的生活,他便能在一般的日子里获得始料所不及的成功。他会放弃某些东西,会超越一种肉眼所不及的界限;在周围与内心,新的、普遍的、更通达的法则,会开始建立起来;或者旧的法则扩展开来,以一种更通达的方式向他做有利的解释,而他也就能在更高层次的境界中生活。他的生活愈形简单,则宇宙的法则也相对的愈形简单,因而寂寞不再是寂寞,贫穷不再是贫穷,软弱不再是软弱。
  而他对孤独,也就下了这样的解释:「不是我们爱孤独,而是我们爱翱翔。当我们翱翔的时候,我们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到最后一个不剩。」
  梭罗讲出了因孤独而自由的原因。
  康德所说的,是另一种分析。
  (自由)不是完全的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而是根据你自己所选择的规则来行事,是一种自律。……如果你把自己当成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你就误解了自由的真义。……真正的自由就是,除了自己的抉择以外,不受任何事物的约束,而你的抉择,又是从你对自己生命之所是与当是的了解而来的。
  如康德所言,人生最可怕的,莫过于一个人的意志在别人的支配之下。是的,不论这种支配是出于经济的理由、政治的理由、爱的理由,还是理想的理由。而为了微细地觉察自己的意志是否在别人支配之下,为了清醒地告别那些乐于以各种名目、型态被外人、外物所支配的人,我们只能走上孤独的一条路。
  孤独会产生自由,而自由也会产生孤独。

孤独的彻悟
  ◎
  人,只有在一种极致的孤独状态下,才可能面对自我。运气好一点,会有一些对人生,甚至包括宇宙的彻悟。
  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里,借由航天员鲍曼在太空里失去了他所有的同伴,失去了谋杀他同伴的电脑,孤独地漂荡在宇宙的深处,漂过土星,进入伊亚佩图斯的星之门,讲出了孤独与彻悟的一种关系。
  令他灵魂震颤的,不是银河的深渊,而是一种更深的不安,源自尚未诞生的未来的不安。他已经摆脱了原来人类思考时间的框框,现在,随着他在沉思这一片不见任何星辰的黑空,他知道自己第一次体会到永恒的意味了。
  然后他想起他已经不再孤独。……
  再度恢复信心之后,他像一名重拾勇气的高空跳水者,要动身横跨光年了。原来被他框在心中的银河,冲开了框架──星辰和星云,以一种无法言说的速度,从他身边流泄而去。随着他像个影子般穿过一个个银河的中心,魅影般的太阳纷纷炸开,又落在他的身后。宇宙尘这种冰冷的黑暗废物,曾经令他惊惧不已,现在则只像是一头鼓翅飞过太阳面前的乌鸦了。
  星星逐渐稀疏,银河耀目的光亮也暗淡下来,逐渐从他相逢过的灿烂光华,化为一种淡淡的魅光──但是将来等他准备好之后,会再度与那灿烂光华相逢。

  尼采没去过太空,但是他在那个森林里的境遇,也是类似的吧。
  1881年7月到10月,尼采来到英卡定峡谷的村庄小住。当时他刚与瓦格纳绝交不久,出脱他「一生中最黯淡的冬天」不久。8月里的一天,他在湖畔的森林中散步,就在走到一块巨大的岩石旁边的时候,「突然,以无法形容的确实与精妙,摇动人类的内心深处,使之惊动的东西,将会看得见、听得见的意义而言,启示这句话,很清楚地表现出事实。……这便是我的灵感体验。」他体验到:「人生是在其原有的形态下,没有意义的、没有目标的,也没有对无的最后乐章,而且不可避免地要轮回,也就是永恒轮回。这即是虚无主义的极限形状,亦是无(意义)的永远。」尼采为自己所见,所体验而战栗,流下欢喜的眼泪。
  18个月后,他以区区10天的时间,一气呵成地写下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部,并以这样的文字做了起头:
  我要告诉你们有关精神的三种变形:精神是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成狮子,最后狮子如何变成孩童。
  但是尼采所彻悟的,还是太强烈了。
  彻悟应该还有一个层次。
  像是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誓言不能悟道,终不起座的那个人,终于在49天之后,睁开眼睛看到明星而微笑的那个人。
  他在那个黎明到底体悟了什么,看到明星到底是什么心情,不是后世多少信众抱着他的像,迎他的舍利,一起念他的称号,一起做多少善事,一起做多少捐献,布多少法,建多大的寺庙,就能跟着体悟的。
  在一个孤灯之下,一个人好好读读《金刚经》,应该是条更好的路。
  如果觉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毕竟无从捉摸的话,那么,看看多年之后惠能给《金刚经》的注,会更清楚一些:「即心是佛,更无别佛;即佛是心,更无别心。如掌成拳,似水成波;拳即是掌,波即是水。」
  似水成波,波即是水。
  这应该也就是孤独与不是孤独的实相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