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密林里寻找一片树叶的探险

(2007-01-16 18:35:36)
分类: 网络与书

  □
  1999年春节期间,我在新西兰渡假,读了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北京商务)。这本书的作者是艾德勒,初版在1940年,历经六十年后,是一本历久弥新的经典。
   一气读完后,有两种强烈的感觉。
  先是羞耻。我是个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与书为伍,结果到那个春节前的两个月才知道这本书,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读书的书,那我会节省多少阅读的冤枉路?
  但,另一个感触则是:何其有幸。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读到这一本书,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有幸。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做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因此不论就读者还是出版者的身分,我相信这本书都深远影响我的未来。
  新西兰的夏天,云来的时候,寒意逼人,云去的时候,艳阳高照。窗外的枞树,则静静地耸立。

  □
  我会知道这本书,是极偶然的。
  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年底,我和一位译者在来来饭店讨论稿件。谈完公事,我们聊天,聊到一部叫作《益智游戏》( Quiz Show)的电影。电影是真事故事,主角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英姿焕发的年轻教授,查理.范多伦。查理.范多伦书香门第,父亲马克.范多伦不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名教授,在美国文学史上也有其地位。查理.范多伦由于博览群书,才气过人,就参加当年风行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结果连续拿下十四周冠军(今天网络上还可以找到当年的题目,难度非同小可)。查理.范多伦固然因而成了智能的代表,知识的英雄,但是他终究不敌良知的煎熬,最后坦承作弊,是主办单位提供了他许多问题的答案。查理.范多伦辞离哥伦比亚大学,就此隐姓埋名。
  电影在查理.范多伦黯然离开他父亲书房时结束,那天我们谈的是他离开那个书房之后的事。我从那位译者那儿得知查理.范多伦后来如何又蒙艾德勒邀约共事。艾德勒原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除了写过第一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外,还以主编过五十四卷本的《西方世界的经典》,以及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查理.范多伦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并且把《如何阅读一本书》原来的内容大幅修编增写,因此,今天我们读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由艾德勒和查理.范多伦共同领衔的。
  我因为对范多伦故事的好奇,而去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而最后满足的不只是我的好奇心,还有对阅读及出版的重新认识与整理──包括我以四种饮食来解释阅读的出发点。

  □
  网络发展之后,阅读开始重新定义。网络与书籍,成为一体两面。电子界面的阅览,和纸张界面的披读,成为相辅相成的途径与工具。我们正式由「读书」的时代,进入「阅读」的时代。
  如果说知识本来就是一座密林,那么网络发展之后,密林就更加深沉。
  如果说阅读本来就是在密林里寻找一片树叶的探险,那么今天寻找那片树叶的探险,也就更加难以预测。
  阅读能满足自己的希望与需要,越来越要有些机缘的因素。上面谈到我自己会读到那一本正好是我需要的书,只是机缘因素的一个小小例子。

  □
  我想,应该有很多和我有同样困惑与需要的人。之后,一个和阅读相关计划的念头,就开始逐渐成形。
  归纳起来,一个阅读的人不免有三个问题:
  1.在每天新生的这么多知识里,不该错过什么?
  2.在生活、工作、社会中产生想要探究的问题时,要怎么寻求阅读的解答或是参考?
  3.要进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时,该怎么入门?
  我觉得一个和阅读相关的计划,应该和读者共同探索这三个问题,并且应该兼顾网络书籍两种不同阅读型态的需要。
  因此,这个计划包含一个网站,以及一个主题书系列的出版。前两个问题,由我们的网站www.netandbooks.com来解决,后面第三个问题。则由我们出版的主题书系列来回答。
  这也就是各位看到这个主题书系列的由来。

  □
  书籍,是一种传统型态的网络。网络是一种新型态的书。这样一个重新探索阅读的计划,因此名称Net and Books──网络与书。
  网络与书希望跨越网络与纸张界面的阅读界限之外,也希望从许多方面跨越地域的界限。

  □
  要跨越这样的界限,我们必须将本身的立场尽可能地缩小,最好只回归到一个原点。
  在阅读的世界里,这个原点,就是读者。
  在我们自己某个地域、某个专业、某个身分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读者。没有一个读者一定高于另一个读者,也没有一个读者的经验等同于另一个读者。
  在知识的密林里,我们每个人都在摸索前进。
  面对这样一个密林,每个人发言的时候,不应该是因为自觉站上了什么高度,而应该是想把自己摸索、颠簸的经验,中途遇到陷阱的困顿,以及寻找到那片树叶的惊喜,和大家分享。
  这样分享的本身,可以触动别人的机缘,也会回头触动自己的机缘。
  希望所有的读者参予这个分享。
  不只阅读别人的分享,也提出你的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