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郝明義
郝明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21
  • 关注人气:1,0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物访谈--詹宏志(6):怎么看待经济学

(2007-01-06 17:12:06)
分类: 他们说

  ◎你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从我崎岖不平的生涯看来,文化工作者拥有的力量可以比他想象的还大一些。如果有年轻人问我如何做到,一时之间我可能会觉得腼腆,不禁嗫嚅地说:『或者学一点经济学?』……」回顾你经过的路途,大学念经济系,对你来说应该是人生极重要的一件事。一个爱好文学的年轻人读了经济之后,改变了他认知这个世界,以及面对这个世界的角度与方法。你后来在人生几个重要转折点上,都可以看出它的作用与影响。你怎么看待经济学?
  ●当初读经济是一个意外。我本来是想考文学院,但是当时男孩子读文学院是要闹家庭革命的,所以偷偷想去读政治系。由于填志愿的时候,要摆几个门面在上头,我没有考准,就变成经济系了。
  读了经济觉得有趣,因为它在解释人的行为,特别是核心事物(经济、选择跟支配的行为)中,很多分析跟平常用未受训练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很不一样,觉得有些震惊。像市场这个概念,光是谈市场支配,所有人自私的行为竟然可以带来理想国式的效果,这对一个怀抱理想的年轻人来说当然是很震撼的,他原本以为理想是要靠牺牲来完成。当你明白市场可以做这么多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比较谦虚,不会再那么莽撞。我再也不敢说,这本书卖很多,就是笨蛋写给笨蛋看的书;也不敢说,因为某一个东西有市场或者无市场,在社会上的价值就自然有别。这两个其实是有重叠的部分。一本书畅销,既不能担保它是坏书,也不能担保它是好书。一本书不畅销,也不能担保它对社会有意义或无意义。你会发现这是两个不一样的尺码,没办法做成一个对应的架构来处理。
  我们大学时候,几个文艺青年,写诗集卖不好,就会批评这社会没有水准。他可以用一个比较轻松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但我不能。我会想很多,一本书卖不好,是表示社会在当下不需要它,并不是它不好。如果这书有价值,我应该寻求一个非市场性的架构来处理它,如果用到市场的架构,就更应该善用这个市场,并针对它的结构。光是这些,就使我跟同辈的文艺青年没有办法站在一个完全一样的态度上,我跟浮士德打交道的机会就多了。

  ◎后来呢?
  ●这些是我用来分析,以及下所有决定的主要训练。我对市场游戏规则有一定的尊重。如果我想取得银行贷款,那我要明白银行贷款的市场是什么,取得资金的原则是什么,那些要把钱给别人的人逻辑是什么,他们要什么。
  我如果用social的方式,我一定达不到目的。我出一本杂志,需要它很长久、很自给自足的走下去,就要知道那个法则,弄清楚它是要有广告还是没广告,如果要有,那个广告pool要有多大,我要知道很多事。要编一本书或规画一本杂志,我会希望所有参与者要解决这么多问题,一个都不能少,因为那是要把它放到市场去的时候,重要的依据。广告有广告的市场,影响力有影响力的市场,要怎么找到它的逻辑,然后尽我们所能,把这一部分的条件作足。
  这样看起来,编书、卖书的人,不再是社会中的弱者,它可能是有力量的人,这使他们不需要跟任何人乞讨、不需要跟政府打交道,完全可在现成的社会体系中自给自足。我也不认为这些东西要用庸俗跟下流作代价。庸俗有庸俗的市场。学术书里面有好东西跟坏东西,通俗书也是,它是不同的市场,而不是一个上、下的市场。如果这样来理解,作少量书有少量的方法,作大量书有大量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市场。所以,我会思考的是原则,比方作侯孝贤的电影,如果不能用传统的方式来卖,那么应该怎样来卖,书跟杂志也都一样。学经济,使得一个人想用理性力量解决问题,不想用社会上既定的强势、弱势分类来定义。

  ◎为什么还是会有人对你另有不同的意见或看法?
  ●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可能是我的话自己也听不懂,别人又怎么了解?我对工作的态度跟想法,不是所有时候都在说,都能说。我的态度和方法,在社会、文化上相信是少见的一方,我也不觉得奇怪。只是如果看其它成熟的资本社会,这反倒很典型,在台湾则算是比较带有破坏性的,对原来熟悉的体系重新洗刷的意味。这是工作的方法很不同,背后的哲学也不一样。
  受到批评,有时候也是令人沮丧,但有时候觉得难以避免,没有花太多力气想它。有时候也会碰到人家问我,是否离开「远流」是因为跟王荣文意见不合;从「城邦」退休,是否跟Tom意见不合。我都觉得很难回答,意见不合本来就是我的风格,这从来不是问题。我每天都跟所有人意见不合,我enjoy这意见不合。这是工作热情的来源,不是一个要变化的原因。变化有其它原因。如果我要作我自己相信的事,很难避免跟这社会意见不合。
  拿刚才说的Pricing作例子,真正的Pricing是要离开现在大家已经存在的范围。工作也一样,要做一个有力量的行动,一定跟社会有满大的格格不入,不然就是跳进同一个缸子跟模式。创业者通常有个特质,就是觉得全世界都错了。当年看沈登恩、王荣文那个时代,每个出版社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一本书没有人出。有人觉得这书很好,但老板觉得不能卖,一气之下,就自己开个出版社。创业的动机就是有一个要证明的事情出现,现在这可能不是一本书的概念,可能包含一个领域、一个做法,这就是这社会每天要冒出来有趣的事。如果你是企图要做什么事的人,对社会有鲁莽的冲撞,弄到彼此都有瘀青是在所难免。这也是我比较看得开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