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物访谈--詹宏志(5):网络阅读与《大英百科全书》

(2007-01-04 11:39:57)
分类: 他们说

  ◎那么网络呢?你是怎么看网络阅读,以及电子书这些东西?
  ●电子书可以说是印刷形式上不同的书,但internet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跟电子书比起来,那是一个更大的存在,像是一本非常大而丰富的书,有一万页但是没有编页码又散落一地,网络是比我们过去熟悉的印刷的世界更大的知识跟信息的来源,但处理能力比书麻烦得多。如果没有好的训练,网络的帮助其实很小,只会让人迷失。
  书是经过处理的东西,作者、编辑可能提供了架构。Internet则没有。网络真正的价值是它可以用迅速的方式搜寻、取得已经存在的讯息。这是传统书籍没办法比拟的。但网络是困难的东西,因为这些讯息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被使用者决定,如果不是使用者自己体系井然,力量发挥不大。网络需要高阶训练才能产生力量。不然,就只能在其中东窜西窜。好处是讯息跟行动可以连结起来,例如购物,从引发兴趣到了解到采取行动,可以在一条线上完成,在真实世界,这是分开来的。

  ◎以前你讲过百科全书是让人感到假性博学的东西,现在网络也有这种作用,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网络比任何百科全书都大得多了。所以从某些角度看,百科全书的价值低很多。每一部百科全书都有当时编辑的要旨、基本想法,所以百科全书可以提供的概念,跟你要相信它的方法很接近。但网络全部是要看使用者,它讯息很多,但有时候很难料理,因为讯息太多了,有跟没有一样。网络几乎是另一个真实世界,需要自己建构,需要导引。但是单一要取得一个事实,网络比百科全书更快、更具体、更丰富、更多元。如果你是一个有相当判断能力、有使用书、有知识训练的人,网络已经大大减少了查询百科全书的机会,几乎取代了百分之九十。

  ◎你原来对《大英百科全书》全书三个架构Micropedia、Macropedia、Propedia的评价,在网络版出现后,有什么变化?
  ●网络有了《大英百科全书》后,其意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它从让你感受到占有世界知识的角色,变成是帮你认证(reconfirm)世界知识的查考项目。网络上的版本已经不是你取得知识的第一站,而是要确定这些知识是否可靠的第二站。
  《大英百科全书》的三架构,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在一个还没有数字工具的时代,率先显示数字时代可以做的事。Micropedia跟Macropedia之间的关系,就很像今天网络的「层」的关系。第一层Micropedia的部分,可以让我知道的东西可以这么多,如果我想知道更多,就到第二层Macropedia的部分。实体《大英百科全书》过去用字母来排列内容的时候,并没有分层的概念,知识的多寡已经预先被决定了,哪个条目重要,就写两万字,不重要,就写一千字,使用者没有办法自己决定。八○年代之后,《大英百科全书》开始使用Micropedia、Macropedia、Propedia的架构,帮助我们可以快速查考,或者深度检索。而今天,网络本身已经是最好的工具,可以分很多层,来解决逐步扩大的需求,使用者可以决定自己要停在第几层。
  至于Propedia,其实是未来知识架构的展现。当时没有科技工具,但它用一个新的方法告诉你最后知识可以形成这样。Propedia其实就像今天的fuzzy的索引,是个模糊查考的概念。百科全书的一个困难是它用条目来查考,如果你不知道条目,就没有办法查。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先知道问的问题是什么。如果看到一个诡异的现象,例如有人画圆老是画出两个半圆,没办法画出整个圆,看到这个事,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是没有办法查百科全书的。但是Propedia出现之后,可以一步一步用知识架构去看,这到底是属于哪一个问题,最后查到脑神经学,然后再到Micropedia去看,最后把那个条目找出来。
  现在像Google的查法是用单词比对,这并不是真正碰到问题的状况。真正的状况多半是要问模糊的问题,所以询问的对象、机器,要有像人一样的知识范围概念,今天的科技有这种fuzzy indexing,虽然还不完善但已经很厉害了。最新的搜寻技术,特别像是智能型搜寻网站www.ask.com,就可用自然语言来问它了。《大英百科全书》的Propedia就是把人的知识范围做一个大的架构出来,让你一步一步逼近,从问题的性质一路查询,找到最后的答案。他们了不起的是在八○年代初就做出二十年以后的科技才有办法逼近的东西,所以那个架构是很未来性的工具书。

  ◎今天可能由于网络搜寻资料的方便,让我在看一些年轻人写的文章时,很可以感受到他们资料旁征博引的丰富。但是看他们结论的时候,又经常有抓不到重点、难以聚焦的状况。这种现象你觉得是什么样的问题造成?
  ●可能来自大部分人太快问自己一个题目,又太快找到答案,并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如果有答案,我们会得到什么。所以如果结论有困难,可能是题目有问题。写文章或论文,终究是要用探问的方式去逼出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没有花力气去处理题目,其实很难有力气处理答案,结论就会游离或者模糊。
  我有一段短暂的教书时间,能感觉到学生普遍有的问题。他们从来只注意寻找答案,而不觉得问题是要处理的。对于一个问题,既然要花很多时间去找答案,就值得先花时间搞清楚这题目要干嘛,能干嘛。也许光是这样的问法,我们就会知道这是否是可以帮我们逼出答案的问题。
  我经常会听到很多假问题,这是在某种概念下被强迫放在一起的问题。例如我常会被问「你觉得文化跟商业是否会有冲突?」我认为,这两件事情是互相存在着复杂的混同跟包容,没有办法直接放在对立面上去。文化里面有经济法则,经济法则里面有文化。真正的问题或许应该这么问:「当经济法则推到极致,跟文化发展到最纯粹的时候,两者是否可能会走到不同的地方?」问题这样问的话,才可能会有答案。但如果说文化跟商业是否有冲突,这题目就不知道怎么答,因为这题目是不清楚的,不知道要怎么料理。

  ◎你觉得「假问题」最大的特质是什么?
  ●如果仔细想,就是非常模糊的问题。看起来是个冠冕堂皇的问题,但其实是个含混的问题,因此也不会有清楚的答案,而是各式各样嘟哝不清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