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郝明義
郝明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49
  • 关注人气:1,0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联想到台湾社会的文化

(2006-12-24 01:26:08)
分类: 韩国故事
  □
  当然,从韩国文化,我也联想到台湾社会的文化。
  和韩国相对照,台湾的情况可以说是这样的:
  不拘形式与排场,但是对于「礼」的观念与分寸也日益淡薄。
  没有阶级观念,但是对于伦理也比较漠视。
  节俭而勤勉,但是疏忽生活里应有的调节与享受。
  省籍情结远不如韩国严重,但是比韩国容易成为政治人物操弄的主题。
  行事着重圆融与周全,但是逐渐淡忘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坚持。
  步步为营,绝不冒进,但是容易坐井观天,缺乏远大的企图心。
 
  □
  由于不像韩国社会那么受一些礼数与社会阶级观念的约束,台湾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
  大学时代,我有一位曾经同寝室的学长。失联多年后,我在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任内,他在美国看到我的消息,给我写了一封信。里面大约有这么一番话:知道我有这么好的发展,他一方面为我感到高兴,一方面觉得台湾社会真有希望。因为台湾可以接受一个身体残障,没有任何人事和关系背景的人自己努力出来的成绩。他说,台湾真是一个可以容纳的社会。
  我同意他的话。
  开放,是台湾文化最好的一面。
 
  和韩国相比,台湾文化差的,则是那股勇往直前的决心与自我期许。
  韩国的企业,尽管在亚洲金融风暴后千疮百孔,但是许多仍然以「第一主义」自许,决心成为世界第一品牌,因而最后造就出三星电子这种独力挣脱枷锁,近乎神话的奇迹。而台湾的企业,步步为营,审事度势,相对而言不会大起大落,但也就甘于奉行「老二主义」。
 
  而台湾文化里缺乏自我期许最严重的一个代表,就是体育。
  当年在釜山的时候,听了很多纯德女篮如何横扫韩国的威风,其后又如何为韩国所超越的故事。因此到中学阶段,亚东五虎代表台湾新兴女篮力量来韩国的时候,我们都近乎疯狂地鼓掌加油。亚东五虎上半场打得很好,但下半场气力放尽,被韩国队予取予求。赛后大家说没关系,学到教训,补强体力,明年再来。然后我们又看到亚东五虎或中华队和韩国遭遇了几次。可是历史总是重演,她们总是输在下半场。之后,我来了台湾,国泰女篮取代亚东成为女篮霸主。国泰远征中南美、东南亚,创下多少多少场连胜纪录,曾经让我以为这次大不相同。不过,后来以国泰为主体的中华女篮碰上韩国队,仍然是手下败将。这样的戏码,一路从一九七○年代上演到二○○四年的雅典奥运亚洲区女篮参赛权之战。
  台湾把步步为营、绝不冒进的文化运用在运动竞赛上,把体育变成一场数学题目了。参加任何竞赛,我们常常听到「坐三望二抢一」这种说法。抢一,变成了坐三望二之后的第三顺序目标。抢一,也变成了只有坐三望二之后才能设定的目标。因为相信实力可以用数字来代表,所以去年参赛成绩第八名,今年是第七名也就自感安慰,甚至成为可以奖励的事情了。
  韩国人可从来不这么以为。
  二○○二年世界杯足球在韩国举行,正是一次最好的说明。尽管事前他们只以取得从没有过的一胜为目标;尽管打入十六强之后,韩国有些网友表示以他们与欧洲足球文化相比,停留在这个名次是最适当的结果,但是他们却偏偏举国疯狂,一路击败意大利、西班牙,挺进四强。然后韩国去日本的机票都订空了,因为大家都相信最后是韩国要和巴西争冠亚军。
韩国连世界杯足球决赛都有这种自我期许,更别提在亚洲,在其它运动项目上要和别人周旋的决心。这种决心,看在台湾人的眼里,总觉得不可思议,也总觉得有些争议。
  二○○二年世界杯四强赛中,韩国输给德国,只能跌入三、四名之战的那一役,第二天报纸上有一幅照片很有趣。
  那是一幅横的照片,拍的是在某个百货公司广场上观战的观众表情。照片左边,是一群韩国观众,男男女女,显然是德国刚进了球,大家脸上的神情均十分失落。照片右边,是一群台湾观众,显然是为德国进球而兴高采烈,其中一个人尤其疯狂鼓掌,斜着脑袋,兴奋得一张脸都笑歪了。而照片的焦点,是一个韩国男孩子侧身,一脸不解地看着那个狂笑的台湾人。
  韩国人可能以为台湾是嫉妒。我认为不是。那只是双方文化差异,而形成对许多事情观点之不同。
  台湾和韩国在运动场上相逢,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对韩国队求胜无所不用其极的批判。但是台湾也从来没认真地思考过,为什么曾经同是亚洲的四小龙,韩国不但举办过奥运,甚至长期是奥运金牌强国,而台湾,数十年来连一枚奥运金牌都没拿过。
 
  □
  我不由得又想起池老师说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要活出他自己所特有的自尊,每个民族也是。大家都有自尊,就可以携手前行,互相拍一下肩膀。」
  我很期待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张大不相同的照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