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出版者对21世纪的一些想法

(2006-10-01 16:57:44)
分类: 有关出版
  未来回顾二十世纪的时候,会如何总结呢?
  我的总结是:科技的世纪。
  人类进化至今所发展的科技,主要都在本世纪完成。二十世纪主要的战争与和平,痛苦与欢乐,又和人类在本世纪所发展的科技有关。
  □
  站在1999年再向前看,我们要随着科技发展,再进入什么样的未来?
  很清楚,也很不清楚。
  清楚,在于今天科技的本身可以帮我们做许多预测。
  不清楚,在于今天就和一百年前“电”刚走入人类生活的时候一样,再狂野的想象和预期,也难以和后来实际的发展相比拟。
  网络和生命复制,只是小小的两个观察点。
  □
  在清楚与不清楚的模糊之外,却有一点是确定的。
  相对于科技的高度发展,我们对人文的认知与需求,只会越来越强烈,而不是越来越低落──虽然起初有一段时间似乎无法如此乐观。
  把时间拉长一点来看。
  科技的发展固然是二十世纪最主要的注脚,但是本世纪上半叶的波澜壮阔,还是思想与文化的实验。
  如果横轴是二十世纪的时间,纵轴是发展的高度,那么,我们先画一条人文发展的曲线。这条曲线的起点很高,却以逐渐缓慢的速度上升,到世纪末则形成一段盘整的高原期。
  我们再画一条科技发展的曲线。这条曲线的起点很低,却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升高,终至世纪末的高峰,很显著地超越了人文曲线。
  科技曲线的高度,短期内不会突然跌降;人文曲线的高度,短期内也不会急剧拉高。所以,这种消长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然而,不论科技曲线在接下来的世纪还会如何升高,我认为:人文曲线会逐渐脱离这段盘整期,往一个新的临界点拉高,突破。
  甚至,我认为:随着这两条曲线的沿伸,到二十一世纪末的时候,人文曲线一定会再度高过科技曲线,完成一个两百年的轮回。只是两者的绝对高度,届时都已经提升到另一个境界。
  □
  我这么认为,因为我相信物极必反。
  也因为我相信人类的进化在于人文。
  也因为我是一个出版者,尤其,书的出版者。
  我相信:因为有出版,所以,人类前后代之间的智慧才得以传承,同代之间的智慧才得以交流,结果和其它动物出现不同的进化。
  所以,出版是人文最初也最后的保存,出版是人文最根本也最尖端的推展。
  我相信出版在二十一世纪可以发挥的作用。
  □
  那么,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下个世纪里,这种保存与推展会如何进行呢?
  网络以及多媒体的整合,会给出版带来难以想象的变化。
  自十五世纪古腾堡发明排版印刷以来,出版的型态,历五百年而大致如一。但是在下个世纪,却要有些剧变。
  如果我们只是在担心未来新型态的出版是否会取代传统的平面出版,那是把变化给简化了。
  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变局。
  □
  托佛勒(Alvin Toffler)按人类创造财富的体系,把文明的进程,归纳为第一波农渔文明;第二波,工业文明;第三波,资讯文明。
  出版也可以做类似的归纳。
  第一波出版,着重写作者个人的思想与创意。如同农渔文明,虽然十分原始,却也十分基本。
  第二波出版,强调出版的团体分工,以及通路与促销。如同工业文明,会高度发展,但也出现许多污染。
  第三波出版,在载体的变革下,进行以视听效果为主的多媒体整合。如同资讯文明,虽然今天看来已经相当便利,其实仍十分粗糙。只是发展的潜力无穷。
  人类有了电脑和网络,不会就此不需要公路和厨房。所以,资讯文明出现之后,不表示工业文明和农渔文明就要绝迹。同样的,第三波出版成熟之后,也不表示第一波出版和第二波出版就要淘汰。
  只是重点有别。
  未来,就重点的顺序而言,第三波出版排第一,这是时代的需求和特色使然。
  第一波出版次之。因为这和人类的根本需求有关,和思想的本质有关。这种需求和本质永不褪色。
  第二波出版有一部份会转化为第三波出版的型态出现,整体而言,则大幅减弱,难以构成下个世纪的特色。
  其间,也许会有一些反向或负面的例证出现,但不足以动摇这种归纳。
  □
  第三波出版和第一波出版,以型态而言,南辕北辙。就本质而言,却异曲同工。
  同工于两者都必须回归人文的本质。
  字典和百科全书,一定要随载体的变化,而以新型态来呈现。字典和百科全书没法因应以视听效果为主的多媒体和网络载体,就难以呼应未来的时代需求。这是第三波出版的代表。
  但是,没有人文精神,就建立不了相称的内容与资料;没有相称的内容与资料,方便而绚丽的科技载体,只会导致直接的淘汰。
  因此,在第三波出版上,科技和人文,有着最遥远也最接近的距离。
  许多巅峰的哲学思想或文学创作,白纸黑字可能是最好的出版型态。这是第一波出版的代表。
  这种创作,是最深邃而精炼的人文,独立于载体的变化之外。结果,第一个可能是,文字以外的载体,根本无法完整地替代或解释;第二个可能是,正因为太过深邃又精炼,所以其它载体随意将之稀释一些,就可以当作另加表现的创作泉源,转化为其它型态的出版,包括多媒体和网络。
  不论哪一种可能,第一波出版的人文精神,都因为科技的对比或辉映,而重新突显其生命与价值──只要人文的精神足够深邃。
  在下一个世纪,我认为透过第三波出版,可以为人文做一些推展;透过第一波出版,可以为人文做一些保存。
  □
  不论推展或保存,都需要时间。
  发展科技的目的之一,就是节省时间。
  所以,科技有助于我们进行最快速的推展或创作,也有助于我们进行最缓慢的保存或研究。
  生命复制或生命再造的科技,从某个角度来看,都是人类为了延长时间所做的努力。而这些科技在下个世纪一定有成熟的发展。
  未来,就算我们用不着生命复制或再造,光是其它科技的发展,也会节省太多的时间。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足够我们善用。
  我们对时间,不必急促。
  我们应该比较优裕地看看自己的环境和空间,想想如何迈出下一步。
  □
  发展科技的另一个目的,和空间有关。节省我们使用的空间,扩大我们移动的空间。
  网络使得我们在虚空间(Cyberspace)里方便地接触世界各个角落;未来的超高速飞机,则将使我们在真实空间(Real Space)里更方便地接触世界各个角落。甚至,宇宙飞行工具会让我们开始方便地接触外太空。
  出版者需要因应这种空间的节省与扩张,让读者更容易、更清楚、更直接地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宇宙。
  我们先不谈宇宙,只谈地球。
  这需要多元语文的途径,需要多元文化的精神。
  今天不论在网络或真实世界里,英语独大。但这种独大,只是一种过渡。
  理由有二:一,科技发展下去,应该方便,而不是妨碍多元语文的使用;二,透过英语来接触世界的各个角落,只是我们所跨出最原始的一步。越过这个原始的接触阶段,我们会渴望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人种,与语言。这个时候,光是一种语文满足不了这种需求──不论这种语文在现实上有多么强势又方便。
  因此,未来如果有幸,如果愿意,我们有机会拥抱一个比较多元文化的世界。
  □
  不同的文化,最难拥抱,最难尝试。我们看看多少同一源流的文化之间都有这种困难,就可以明白。
  但,只有当我们愿意拥抱各种文化的时候,才可能拥抱各种新奇与可能。
  参予多元文化的开拓,需要这份胸襟。
  拥抱多元文化的同时,又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感情与认识。
  了解自己的人,才了解如何拥抱别人。所以,一个出版者应该了解:在人文的范畴里,本土化的同时,才会国际化。
  参予多元文化的开拓,需要这份视野。
  胸襟可以开启视野,视野也可以扩展胸襟。
  胸襟加上视野,是开放。
  □
  在科技的发展下,我们对时间、空间,以及文化的认知,既然都会出现深刻的变化,接下来,必然需要对人类、世界,以及宇宙,重新进行哲学的思考与定位。
  这是我相信人文曲线在下个世纪会再度上扬的另一个理由。
  □
  然而,这些相信都是就道理而言。实际,还有很大的变数。
  也就因为有变数,所以特别要看我们如何努力。
  □
  所有的出版者也都是读者。
  因此这篇文章也是一个读者的一些想法。
  □
  我们即将不只是告别一个百年,也是告别一个千年。
  我们即将进入新的科技历程。
  我们期待新的人文开展。
(本文写作于1999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