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成为中层干部的时候 |
处理一件事情的立场,就好比建造一栋楼房的地基。最根本。
从人生,到生涯规划,到日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每天面对每一件事情,处理起来都牵扯到立场。只是大多觉焉不察,或习焉不察。
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一个立场,是利己的立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种方便又有利的立场思考。但事实不然。这种思考可能最粗糙也最没有利益。起码有两个不利点。
第一,这会使我们在思考立场上失去弹性。换言之,也就是面对问题失去弹性。
我认识一个人,以前以高阶经理人的身分负责一个企业。由于他一切只是为了厚植实力,准备将来创业,因此在对内则上下其手,对外则广结善缘。后来他如愿创业了,但是公司也没成功。
他念兹在兹广结善缘的思考,到了自己创业之后,失去了作用点。面临自己当家作主之后的局面,他失去了立场思考的弹性,一切变成从头再来。
第二,我们很难体会立场思考的细密之道。
举例来说,碰上任何问题,就站到自己的立场,或自己家人的立场,自己部门的立场,当然是个办法。但是,长期这样偷懒,万一碰上对自己左右皆不利的问题时候呢?如果是自己家人,自己部门里左右手发生冲突的时候呢?
所以,立场必须随情况、人物、时间,以及自己身分而不断地去思考、判断。
通常,在一件事情上,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立场可以不只一个。有的压力大,有的压力小。这个时候,更要格外掌握住自己的分寸。
所谓掌握分寸,就是至少要呼应两样东西:一个是自己的身分;一个是自己的信念。
在身分上,最忌的是假公济私。在信念上,最忌的是前后不一。
譬如说,经商的人,究竟要抓一个一切弱肉强食的立场,还是像胡雪岩说的“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的立场?从政的人,究竟要抓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立场,还是像所谓任人便溺的立场?读书的人,究竟要抓一个经国济世的立场,还是一个谔谔之士的立场?
这都是些比较大的信念上的立场。(信念的立场,当然还有更大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掌握立场最难的,就是固然个别事情上虽然有很多变化的立场,但是又不能违背自己的身分和信念。
但是,我们也可以说,掌握立场最容易的,就是不论个别事情上有多少变化的立场可以选择,但是一定不能违背自己的身分和信念。
抓得住立场,不保证抓得住接下来要处理事情的方向和方法。但起码我们可以对得起自己。
只要我们经常练习,经常拿捏。头破血流地练习,加上头脑清晰的反省,甚至头昏脑胀的反省,总会发现立场在一贯与变化中可以展现的层次。
后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参加一九九八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当时台北传真来告诉我,我们被卷入一个意外的法律纠纷。在一个疲累的早上写这篇以及下一篇文章来提醒自己,并决定接下来的行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