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第一个工作,在基层 |
有一个星期天早上,我在家里看一出有关孙中山的电视节目。看着看着,忽然觉得这位从小就不断被教育说是“伟大”的人,的确很伟大。从他的伟大,又联想到一个疑问。
孙先生是读医的人。能读医科,毕了业之后再当个医生,到今天还是很多学生的梦想。多少人为了追求这个梦想,要徘徊多年补习班而不可得。又有多少人因为实践了这个梦想,而在社会上高人一等。
但是孙中山不但读了医,还是在那个年代的西方读的。他不但读出来了,还搞了革命,改写了几千年朝代兴替模式的历史。他不但搞了这样的革命,还发明了孙文学说,写出了《建国大纲》、《建国方略》。
我坐在那儿的疑问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一个人的脑袋,同样数目的脑细胞,同样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同样是为了读医,结果有人要徘徊补习班多年还不可得,有人却可以读了医科之后,还做了这么多的事情?
左右这么大差异的,到底是什么?
那个早上我思索了好久,结论是:意念。
虽然同样是脑袋、脑细胞、二十四小时,但是各人的意念不同,这同样的脑袋、脑细胞、二十四小时,就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与功能。
有人的意念模糊而犹豫,于是进一所名门大学就成了他的高标准挑战门槛,必须转战多年。有人的意念清楚而坚定,于是进出名门大学都不算什么门槛,可以成为名医。有人的意念不断在发展,于是成为医生之后,还可以成为今天海峡两岸都尊崇的革命先行者。
意念左右所有事物的形成,以及发展。
我们的身体,包括肉体与思绪,都只是工具。好像脚踏车一样的工具,可以用来每天上下班,可以用来在假日载一个心爱的人在后座,也可以用来单骑探索天涯。同样一部脚踏车,因为使用的意念不同,而有了完全不同的作用。
意念和志向有点不同的味道。
有些人很早就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看出自己未来要走的路途,这就适合立定志向。志向,有点线性,也有点严肃,难以回头或调头,也不会随时间与空间的改变而改变。
有些人必须经过一个过程,来调整对自己的认识与未来的设定,这就适合掌控意念。意念,有点立体,有点活泼,调整的幅度很大,可以随时间与空间的改变而改变。
许多了不起的人物,都有很早就立定志向的特点;也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是一路摸索发展自己的意念。所以如果我们暂时没有自己的志向,也不必气馁,因为起码还可以发展我们的意念。
意念的重要不在其大(因为反正它是可以成长的),而在清晰(这样不论在哪一个阶段都可以实用)。
我们要好好对待意念──不论从积极面还是消极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