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山山
山山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039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唇齿相依

(2008-04-23 12:31: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这两天改版的博客处于不稳定时期,一会儿上不来,一会儿打不开。

虽然不是我的问题,也还要请前来做客的朋友原谅。

再贴一篇与西藏有关的随笔,仍选自《遥远的天堂》。

 

 唇齿相依

     经过大半天的跋涉,我们达到了边境小镇勒。

    勒这个地方,总让我想起林芝,米林,察隅,亚东,还有墨脱。回到成都后,我把一张我拍的勒的照片(题图)作为电脑桌面,看见的朋友问,这是青城山吗?的确,你呆在这样葱绿的山沟里,和呆在南方的某个山沟里差不多。空气清秀,湿润舒适。感觉不到是在西藏,

    其实我说这话是非常片面的。像我这样来过西藏多次的人,是不该说这样的话的。连绵的雪山,寸草不生的荒原,那是一般人脑海里的西藏。事实上,西藏什么样的地形地貌都有,非常之全。雪山荒原不必说了,也有原始森林,也有大草原,也有河谷平原,也有湿地,也有沙漠,也有冰川,也有这样郁郁葱葱的山菁。就气候来说,有典型的高山气候,如错那,有高原亚寒带气候,如藏北,有亚寒带湿润气候,如林芝米林,也有温带、亚温带气候,如拉萨山南。最有意思的是,也有亚热带气候,想不到吧?那就是墨脱。

    我曾在博客里介绍过墨脱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0c93101000de8.html,就不重复了。

    说点儿没说过的。

    1985年中国军队大裁军。消息传到墨脱时,百姓们着急得不行,生怕墨脱的驻军会被裁掉。门巴族,珞巴族,藏族,都推选出有威望的老人,举着火把连夜赶到县城,要求县政府打报告,把解放军留住。妇女和孩子成群结队的来到营区,眼泪汪汪的拉着官兵的手恳求他们不要走,来软的,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则来硬的,扛着斧头,提着弯刀,在桥边日夜守候,一旦解放军撤离,就砍桥断路,强行拦住解放军……

    百姓们如此信任解放军,依赖解放军,那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几十年来点点滴滴积累成山的。给他们看病,教他们科学种粮,帮他们办学校。墨脱县的干部,三分之二都是部队小学毕业的。县长就是第一届毕业生。像前面说的修路架桥,那更是常事。

    其实藏汉相融,是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的。有一首叫《哎玛连吉松拉》(也叫《喂,请你回答一声》)的藏族民歌这样唱到:

    话说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答应来西藏;

    你别怕那波涛汹涌的大河,有一百条大船迎接你;

    你别怕那陡峭险峻的高山,有一百匹骏马迎接你;

    你别怕那宽阔无边的草原,有一百头牦牛迎接你。

    多美的歌啊,多美的情谊啊。

    这样美的情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据我所知,如今西藏部队与当地百姓的关系也很好。虽然西藏部队里有许多藏族官兵,也有许多其他少数民族官兵,但总得说来,军民关系,依然以藏汉关系为主。在西藏,用鱼水情形容军民关系还不够准确,应该是唇齿相依。军队和老百姓,共同站在高原上,共同面对强大的严酷的神秘的自然。是一家人,同呼吸共患难的一家人。

    坦率的说,我不能确定半个世纪前,解放军刚到西藏时,藏族人民是否欢迎他们,是否理解他们的到来。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解放军是外人。但我可以肯定,在经历了半个世纪之后,现在的藏族老百姓是喜欢解放军,信任解放军,依靠解放军的。这样的感情,不是靠宣传建立起来的,是靠实实在在的努力的建立起来的,是靠一次次的挑水扫地,一次次的耕种收割,一次次的送医送药,一次次的修路架桥,一次次的救雪灾救火灾建立起来的。老百姓不喜欢听大话,他们需要实在的行动。

    比如我们现在呆的这个勒乡,几十年前解放军刚到这里时,这里只有10户人家,30亩地。解放军一来就帮他们上山开荒,将耕地扩大到80亩,人口也渐渐增加。他们和驻军像邻里一样相处。而且他们很崇拜军医。他们觉得解放军的“门巴”就像神医一样,什么病都能看好,还不收他们的钱。

    据我了解,在西藏,为当地百姓看病治病,是驻藏部队的一个重要任务,它在军民关系和藏汉团结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我想披露一个惊人的数字,西藏军区每年贴补在为藏族群众看病上的医疗费,数额非常之巨大,仅驻拉萨的西藏军区总医院,每年就要贴补350万之多。加上驻在下面各地区的其他陆军医院,以及各个边防部队的医院,甚至各个边防点的卫生队和医疗所,每年合计贴补在民族医疗这一块儿的费用,我估计得上千万。

    我没有对此作具体的采访,我想那应该是一个专题,很大的一个专题。我只是简单的披露一下这个数字,因为我得知这个数字后非常惊讶。估计读者也会惊讶,忍不住了。

    我想不用我多说什么,大家就会明白,这样一笔投入,对于西藏部队意味着什么,对于藏族人民意味着什么。

    过去老人爱说,你只要诚心诚意的攥着,一块石头也能攥得热乎乎的。那何况人心?

    以心换心,外人也是可以成为亲人的。

    全国人民都知道,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水,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那年年初,西藏那曲发生了特大雪灾——持续4个月的69场大雪,将那曲地区11个县的38万平方公里土地盖得严严实实,26万藏族牧民和554万头牲畜陷入绝境。

    西藏部队当即派出3千名官兵,几百台车辆前往灾区救灾。大雪封山塞路,一百台性能优良的火炮牵引车和推土机开道,救援物资的卡车紧随其后,一直深入到海拔5000多米的藏琼玛地区,其间翻过5座雪山3条冰河,历经千难万险。……

    那一年我在《西南军事文学》当编辑,曾编发了一篇反映某山地旅奔赴藏北救灾的报告文学。因为我认识带队的刘廷华政委,所以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从照片上看到,车队在雪原上前行,根本看不到路,路都是官兵们在一米多厚的雪原上用双手铲出来的。他们边走边开道,跟当年的18军一样,历经15天,打通了100多公里的冰雪通道,将70吨糌粑,10万公斤燃料送到了柴尽粮绝的群众手中。看到那么多官兵的脸庞都被雪地的反光灼伤,脱皮红肿,那些藏族群众抱着他们不由得失声痛哭。

    全体救灾部队经过近4个月的苦战,开辟出数条通往各县各乡的冰雪通道,及时将3千多顿救灾物资,吃的烧的穿的盖的,送到了灾民手中,所有受灾群众无一死亡。部队3月初撤离时,藏族同胞们扶老携幼赶来送行,他们拉着官兵的手不愿松开,个个泣不成声,车开了就跟着车跑。场面非常感人。仅从一个数字就可以看出藏族同胞的感激之情:救灾部队收到哈达16587条。

    69场雪,26万牧民,554万头牲畜,3054名官兵,无一人死亡,16587条哈达。这些数字不该忘记。

 

    勒乡很小,只有109人,多为门巴族。毕竟这里偏远闭塞,虽然自然条件不差,可人口还是增加的比较慢。据说周边几个乡,也没有一个乡的人口超过200的。都是一百多一点儿。

    不过我知道,在山南地区还有一个更小的乡,全乡就三个人,是一家三口。

    是山南隆子县的玉门乡。那里方圆几百公里没有人烟,据说以前还有二三十户人家,后来因为气候恶劣,生存艰难,人们逐渐迁往别处,那里就基本成了无人区

    好在还剩下一户人家。因为该乡地处边界,有人才能有行政机构,才能体现对这片土地的主权。所以这家人显得非常珍贵和重要,这唯一一家的男主人,就是玉门乡的乡长,叫桑杰曲巴,他是个非常有国土意识的藏族同胞。不但带着一家人坚守在那里,还经常守候在家门口,迎接前来巡逻的解放军,让他们歇歇脚,喝口水。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搬走?他说,什么都可以在玉门乡绝种,人不能在玉门乡绝种。绝了种,我们就守不住这块地了。

    桑杰曲巴有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父亲年纪大了之后,她们就接替父亲当了乡长。两人轮流执政。随着年龄一天天增大,她们的婚事成了难题,她们不可能也不愿嫁到别处去。别处的人又不愿“嫁”过来。她们不成家,玉门乡就无法延续烟火。这不仅是她们父亲非常操心的事,也是许许多多边防军人非常操心的事。一些部队领导亲自帮着介绍对象,做男方的思想工作,还给予经济上的支持。经过努力,总算给大女儿找了个女婿。可遗憾的是,很短的时间里,大女婿在打柴时摔下山崖,死了。

    现在,这个乡仍是一家三口,一家三口仍守着玉门乡政府,仍代表着中国行使着玉门的主权。我想他们对主权的理解,比我们这些文化人要深刻得多,实在得多。

    我想起曾在西藏戍边30年的王将军给我讲的一段话,他说,我之所以那么热爱西藏,一是因为我一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西藏,二是藏族人民感动了我,藏族人民是太好的老百姓了!他们淳朴,善良,热情,忠厚,让我一生难忘。我们作战(62年中印边境战)时,藏族同胞就背东西沿途保障我们。他们自己带来的干粮糌粑吃完了,宁可饿肚子,也不碰一下背在背上的干粮,那里面有压缩饼干,压缩面条,一拿出来就可以吃的。但他们说那是给解放军打仗用的,不能动。他们抬伤员时,生怕把伤员硌着,脱下自己的羊皮袄铺在担架上,上山的时候,为了不让伤员难受,前面的那个就蹲着走,后面的举着抬,让担架保持平衡。真的是太好了。你敬他一尺,他必敬你一丈。

题头照片:勒沟风光

                              (节选自《遥远的天堂》第十九节:唇齿相依  有增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