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堂的路有多远(王甜)

(2007-02-27 20:11:58)
分类: 创作访谈

    有些概念我们无法精确定义。比如“远”。要多长时间算永远?要多大距离叫遥远?再比如“天堂”,应该是至绚至美的境界,但它存在于我们捉摸不定的头脑中,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面貌。这些语词在坚硬的现实的世界中显得多么虚妄与飘渺啊。

但是一个女人上路了,带着某种蒙昧的约定,去人人仰视的雪域高原,去感受神秘与壮美,去寻找永远遥远的天堂。把那些虚妄与飘渺落实在一个一个艰难的脚印上。

她并不准备装酷或做秀,所以裹身不怕脏的迷彩服,素面朝天地走在路上,用舒朗的眼神打量周遭,带了些散淡的口气和你说说话儿,告诉你哪里有一个人啦,哪里长着一棵树啦,然后,就只是笑笑。她从来不会表情夸张,不会言语煽情,不懂得文字里的时尚之道,就算到了西藏,换个人早就冲上雪山之颠面对宇宙人生大抒胸臆了,她不。她这样的人,就只能老老实实地——走路。

走吧。

很多很多、在路上随手拾起来的故事,看似平常,却能让人听完后心里一动。这就不平常了。就有了这本《遥远的天堂》。

作为著名军旅女作家,裘山山在这本新作里延续了她以往敦厚、平和的风格,如果说她的小说还时时闪现出作家对生活再加工的灵光,那么散文则可以说完全是朴素的本色表现了。也就是说,她好像是扛着摄像机,把一路走来的声光影像忠实地记录下来,拍成一部原生态纪录片。

我们跟着她,感受了高原刺骨的严寒与难忍的高原反应,认识了威武却细腻的C大校(到最后他已经是所有读者的老熟人了),知道了墨脱第一座钢索桥是怎么建成的,也看到了西藏军人一张张皴皱粗糙的脸上显眼的“高原红”……如果仅仅是这些,也许张山山、李山山照样会写,而真正令人感触至深的却是一个接一个不起眼的故事与细节,叙述者表面冷眼旁观实质怦然心动——是纯粹属于“裘山山”的。比如在高原边防,家信情书是公开的,一个小战士因为在两麻袋信里没找到自己的,哭了,连长就动员大家一人贡献一封家信给他过瘾;再比如赶往高原举行婚礼的新娘,在半路上行李被小偷偷走了——连同珍贵的结婚证,部队领导把手一挥,硬是给他们办了场没有结婚证的婚礼;还比如战士们打一次电话不容易,于是就有了“代电话”的说法;还比如一个退伍的战士,随大部队回到成都以后,又马上返回拉萨参观布达拉宫,因为在西藏当兵两年,他还从没去过连队以外的地方,怕别人问他布达拉宫是什么样的……

尽管作家的笔调冷静而朴实,但你仍然会有奇特的感觉,好像有一片神秘的云雾飘浮在文字上空。别忘了我们是带着问题来的,作家便一路走,一路写,也在一路作答。她每一个手势,每一次倾情的叙述,无不透明地向我们展示着自己难以割舍的“天堂情结”。

裘山山笔下的“天堂”自然是西藏这片神奇的高原,但它不是一种表层的意象,至少有三个密切相关的层次:一层是大自然造就的天堂,奇异的气候、地理环境,美丽的自然风光,是最原始意义的天堂;一层是生命铸就的天堂,那些从遥远地方来到西藏的人们,那些为某种信念常年驻守在这里的人们,那些把青春甚至性命都留在高原的人们——他们共同创造、守护的天堂;还有一层,是作家、她笔下的人物、看这本书的读者所共有的天堂,那就是一种充满人性力量的精神天堂,无论你是否去过西藏,只要你和那里的军人一样,对生命保持仰视的姿态,让铁血的风刮过每一寸皮肤,你就到达了精神的至高点,叩开了天堂之门。

读到这里,我们才读出了这本书真正的气质,那股潜藏在冰雪文字之下的滚烫的激情。裘山山是如此珍爱心中的“天堂”,如果说《我在天堂等你》是写天堂的前生,那么《遥远的天堂》就是写它的现世,抑或还隐喻着来生?40年前的爱情,一个夜晚发生的奇事,生长了600年的树……一切都多么像神秘的预示,招引高原的魂魄,超越宗教意义的。

所以你会喜欢她不动声色的双关:多年驻藏的军人,因为适应缺氧的环境而形成了“高原的心脏”;你会喜欢她从容不迫的旷达:“你不能不尊重树的选择:它来这里,或者不来。”你还会喜欢她冷静清醒的黑色幽默:遇车祸时,“我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终于翻车了!”……

她从不告诉你天堂有多远。因为,你想它多远,它就有多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