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大学毕业50周年纪念册(8/9):样书

(2013-09-09 08:57:41)
标签:

毕业纪念册

北京大学

印刷出版

indesign

转曲

分类: 电脑与智能手机
8月初,我陪小外孙一家出去旅游,回来之后,我就把编辑好的初稿印了一册样书。在此之前,都是纸上谈兵。

要印样书,就要导出专门为印刷用的PDF文件。做法是:在导出的时候,保存文件的类型选择“打印”,此时在输出设置中,不勾选超链接;在压缩选项里,选择“不缩减像素采样”;在出血选项里,选择“使用文档出血设置”;在输出选项里,采用“无颜色转换”;在高级选项里,透明度拼合采用“高分辨率”。

编辑大学毕业50周年纪念册(8/9):样书


用以上方式导出PDF文件之后,为了交给数码印刷公司去印刷,还必须进行“转曲”的操作。

所谓“转曲”,就是要把PDF文件里所有的文字都由编码变成图形以便印刷。如果不转曲,那么万一印刷公司的电脑里没有你自己电脑里的字体,那么这种字体就印刷不出来了。举例说,纪念册里面假如用了某种汉字草书字体,在自己电脑上看着效果很好,但是这个字体在印刷公司的电脑里未必有。

转曲操作方法如下:

在用Acrobat Reader软件打开该文件后,选择菜单上的“文档”→“背景”→“添加/替换”,在出现的提示框里面,要选择下图红框中的两项,注意其中的“不透明度”要设定为0(下图),按“确定”执行。

编辑大学毕业50周年纪念册(8/9):样书


然后,再点击菜单上的“高级”→“印刷制作”→“”拼合器预览“,在出现的提示框里,按下图中红框圈出的设置进行设定,设定好后点“应用”,此时会弹出一个提示警告说该操作无法撤销,这时点击“是”。当操作完成后,选择菜单上的“文件”→“属性”,会看到“本文档中使用的字体”栏里面是完全空白的,这就说明转曲成功了(在转曲前,这里面有很多字体信息)。据说,如果不转曲,这栏里面如果都是“已嵌入子集”,印刷时也没问题,不过我还是选择转曲,这样更保险。转曲操作后,把文件保存一下,这样的文件就可以交给印刷公司了。

编辑大学毕业50周年纪念册(8/9):样书

我平时导出的用于电脑阅读的纪念册PDF文件,大概是15M左右,而为印刷而制作的转曲后的文件,容量达到350M左右,是前者的20多倍。

把文件通过QQ传送给印刷公司之后,三天后他们就通过快递把样书发了给我,我急不可耐地打开翻阅了一下,啊,还不错!我自己打80分。

满意的地方是:1)总体感觉不错,和我一开始想象中的样子差不多;2)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在书中都很清晰,印刷的颜色很正。

不满意的地方是:1)有些页面的背景图片颜色太深,影响文字内容的阅读;2)有些老照片由于本来质量就差,看着效果不理想。其中问题一是由于电脑屏幕效果和实际印刷效果有差别,所以应该降低背景图片透明度的设置数值。问题二提醒我,还是要设法增加原始照片的扫描质量。3)版心的尺寸稍大了一点,感觉左右离页边近了一些,因此在此之后我把外边距的尺寸改成了25毫米。

拿到样书之后,我召开了一个编辑组会议,把样书拿去给大家看,让大家提意见。会上大家提了很多具体的意见,尤其是曾经在出版社里工作过的同学,指出书中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例如把1963年写成63年,1970年8月,就写1970.8;又如简体繁体混排的问题等等。


纪念册的编辑工作量很大,你想,一共有近170名同学,每一页都要精心安排,要对原文进行检查,要改正错别字,例如有的同学写“我得了脑血酸”,有的同学说“我带了助听器”,有同学把“自己”录入成了“自已”,数学上的“有限元法”录入成了“有限之法”等等,这种情况太多了,仅靠我一个人,是不可能全部发现这些错误的。所以会上大家做了更细致的分工,把对文章的检查按人头做了布置。

会后,这些同学又给我发邮件,逐条指出哪里有问题。除此外,在外地的同学也给我发来了勘误表,很详细地告诉我,第几页第几行,原文是啥,应该改成啥。他们的帮助,对于提高纪念册的质量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即使如此,到后来我发现仍然还是有错,于是我上网找找看有没有中文的查错软件,结果让我有点失望,网上的答案都说,微软的WORD软件就可以查错,没法子,只好用WORD把这个纪念册从头到尾又再查了一遍,倒也查出了一些小问题,例如把“作出了贡献”改为“做出了贡献”等等,不过觉得WORD的所谓查错并不专业,我感到还是应该有一款更专业的中文文章查错软件才好,也可能有只是我没找到。

一个月前刚开始编辑纪念册的时候,大周就建议应该有人写一个前言。但是一直就没人写,后来我看实在没人写,于是就自告奋勇写了一篇。这次会上大家也对我这篇前言提了很多建议。我原来在前言里面写:“1957年,怀着兴奋的心情,我们踏进了北大校门,从此,缘分让我们同窗六载。期间我们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建立了友谊,也感受了爱情。”结果好几位同学对“感受了爱情”的提法有质疑。其实,我们年级有好几对后来都建立了家庭,难道这不是当年播下的种子?不过,我还是接受了建议,把“也感受了爱情”改成了“也理解了人生”。又如,在前言的结尾部分我原来写了这样一句:“把相聚作为人生新的起点,把圆中国梦作为大家干杯时的情怀。”没想到很多同学都对这句话非常反感,看来大家过去做过太多梦都没有实现,是否现在都看破红尘了?都希望我不要在前言中有涉及政治的任何词汇出现,于是,我还是把这句话删掉了。

此外,在大家的提议下,我在前言里面增加了对老师的感谢和对已经去世的同学的怀念等内容,还强调了北大人文精神。前前后后我改了多次,最后总算编辑组没新的意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