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脑生涯(35):软件开发

标签:
四通打字机李金凯王永民软件开发 |
分类: 回忆四通 |
从日本回来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开发工作从1985年8月正式开始。我们的开发小组由四人组成:我、王玉钤、孙强、张月明。
关于王玉钤,前面已经提到过,他来自中科院计算所五室,在这次开发工作中,我安排他负责打印驱动软件。孙强来自首钢,是数学专业毕业的,软件工程师,我安排他做显示驱动软件。而我则负责总体设计以及文字编辑软件,加上做拼音输入法(由于原来已经做过,所以小菜一碟)。
张月明从1984年9月就加入了四通,那时她刚大学毕业,好像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我搞1570汉卡的时候,她就是我的得力助手之一。她的最大优点是: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凡是交代给她的事情,不需说第二遍。我非常欣赏她的这种作风,所以这次开发新产品,我选择她作为我们三人的助手,承担技术以外的事务性工作,让大家可以专心搞开发。
下图:左起:岛津先生、张月明、我、两位日本人(名字忘记了)、孙强、王玉钤。
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设计,日本方面拿来了一台那时日本最好的东芝牌文字处理机供我们参考,并提供了一些文字处理机的说明书。当时,国内市场已经有了几种中文文字处理机问世,如上海的奥林匹亚、深圳的桑达、香港的运科、杭州自动化所的产品等。他们都比我们开始得早,所以四通并不是第一家做中文文字处理机的单位。
奥林匹亚的价格在两万元左右,采用喷墨打印机,编辑能力较差。其他几种机器也都各有缺点,看到他们的产品,我觉得我们应该能做得更好。也有的产品,如我在展览会上看到过香港运科公司开发的中文文字处理机样机,以当时的水平来衡量,相当不错,只是不知为何后来不见了踪影。
尽管有这些做参考,其实我心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样板,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软件WordStar,我想,它在英文能实现的编辑功能,我一定要在汉字处理上也实现。我的总体功能设计多少受了WordStar的影响,例如WordStar中有“block move”功能,意思是整段的文字从这里搬到那里,在我的设计里想不出好词,就用了“块移动”的说法,等等。
我把该机的使用者考虑为初中文化程度,在屏幕提示、编辑和打印命令上的说明文字以及使用说明书都要尽可能通俗易懂,绝不使用电脑术语。
四通打字机日后在市场上的成功,与我的这些设计思想和目标用户定位不无关系。产品的名称定为四通MS-2400,M代表三井(Mitsui),S代表四通(Stone),24是打印头的针数,00表示第一代。由于国内绝大多数人还不习惯什么叫文字处理,既然我们开发这个产品是为了取代传统的机械打字机,为了市场宣传方便,消除多数人对电脑的天生恐惧心理,我给该产品起名叫中文电子打字机。在设计外壳时,公司有些人主张在机壳上标外文,我坚持在机壳上的所有文字都用简体中文。也有人主张给机器设计一个洋商标,但万总和我都主张用四通商标。
下图:当时的MS-2400打字机的外观设计图之一
在和ALPS谈判的时候,岛津先生了解我对Z80
CPU很熟悉,但是他们说,这次CPU要采用8088,这样对我来说,需要重新学习指令集。但是由于PC机的CPU就是8088,因此对我们开发软件来说倒是方便了。其实,后来我发现,开发软件的能力,其实与用什么CPU,或者什么语言,都没关系,只要会了一种,其它的学起来会很快的。
作为中文文字处理机,只有拼音输入法是不够的,我认为起码还要有一种笔形码的输入法。我在开中文信息处理会议时认识了不少研制输入法的人,当时这些人里面笔形码输入法做得比较好的有李金凯,我就去找他商量把他的输入法放在四通打字机里,他要求我们给他先支付一笔入门费,开价10万元,从当时角度看,这是一笔相当大的费用,我认为高了,我们谈判了几次都没能达成协议。
我决定再找其他的输入法作者,我在比较了几种输入法之后,决定去找王永民,他当时在府右街中央统战部招待所的地下室租了个房子在搞开发,同他在一起的还有张道政。当时王永民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还没有多少人知道,我去找他商量,他比较痛快就答应了,条件我比较容易接受。他并不要求我们支付入门费,只是提出每销售一台打字机给他一个提成。于是公司就同他签了一个合作协议,就这样,四通第一代打字机选用了五笔字型作为笔形码输入法。
后来的事实表明,王永民其实是很聪明的,四通打字机在全国范围的销售,为五笔字型的推广带来了显著效益。关于汉字输入法的问题,以后再详细谈,这里先按下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