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脑生涯(28):做打印机汉卡

标签:
彩色打印机汉卡印刷板杂谈 |
分类: 电脑与智能手机 |
四通公司刚开业的第一笔大买卖,是推销日本Brother公司的24针点阵式打印机。
当年我在DATAMAX电脑系统上使用的伊藤忠打印机是8针的,我们制作的汉字字库是16*16点阵的。事实上,老鹰的“鹰”字,如果用16*16点阵来排列,点数是不够用的,做出来的鹰字的垂直方向肯定少了点笔画。如果要让绝大多数汉字的笔画都能正确显示,需要24*24点阵。若用8针打印机打印,就要扫三遍,这样一来字体太大不实用。所以为了打印汉字的需要,日本人开发出了24针打印机。
当时,国内市场上只有一种24针打印机,这就是四机部进口的日本东芝3070打印机,进口价一千多美元,市场售价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上。而北京计算技术研究所拿到了一台日本Brother公司的24针点阵式打印机,型号是2024, 它打印日本汉字没问题,但是打印中文汉字则是乱码。四通万总得到了这一信息后非常重视,感到这里有商机,于是也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驻京办事处要了一台同型号的样机,组织中科院物理所的崔铁男等人编制驱动程序,仅用了8天,就解决了打印中文汉字的问题。此时刚好王安时加入四通,由他主持对三井的谈判,他非常善于侃价,最终以500美元的进口价谈妥。这样一来,四通的最终售价是4000多元人民币,这连东芝3070打印机的一半价格都不到。因此,这个Brother-2024打印机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我记得当时王安时说过,要比别人便宜,就要便宜很多,这样才能让人下决心买你的,只便宜10%是不够的。
在这个型号的打印机软件开发中,物理所崔铁男等四位技术人员赚了一些外快,每人得到了200元的报酬(注:当时我在冶金部自动化所的月工资是110元)。他们做此事的时候,我刚刚踏入四通的大门,所以没参与该工作。
当时,中关村地区有很多家新的电脑公司出现,四通既然打印机卖得好,就不以卖电脑为主,而是以卖打印机为主,四通门市部的隔壁就是科海公司的门市部,他们的电脑就配四通提供的打印机,两家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第二年,听说在和三井的谈判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四通就另选了一家日本商社——伊藤忠,从他们公司进口了一批彩色打印机,型号是C.ITOH-1570,这也是24针点阵式打印机,由于使用彩色色带,因此可以打印彩色图形。
502所一位叫裘钢的博士生,拿着他用该打印机打印的彩色曲线图纸找到了四通,说只要配上他开发的软件,该打印机就可以当X-Y绘图仪用。我一看这个软件开发得很好,就介绍给了四通门市部。由于有这个软件做演示,打印机的销路不错,我也因此认识了裘钢,一年后,他也加入了四通,这是后话。
这个打印机,在日本销售的时候有块汉卡作为可选件,汉卡上有日文汉字的字库,如果在打印机中插上这块汉卡,只需从电脑向打印机发送汉字的日本国标JIS码,就可以打印日文汉字。
前几篇文章中我提到过,点阵式打印机不必自带字库就可打印汉字,这从成本上说的确是如此,但如果打印机自身带汉卡字库,那么打印效率可以提高。既然在中国销售,显然也应该有中文汉卡让用户选购。此时,公司交给我一个任务:仿造原机的日文汉卡,为该打印机开发一款中文汉卡。
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有点陌生,因为这是一个硬件的活儿。虽然我在日本学过一些硬件知识;在邝先生的指导下,对DATAMAX微机的硬件线路也有所了解,但是这些都只是别人做了之后我去理解和掌握,并不是我自己动手做的。这次,我要自己动手做硬件的事。
首先,从日本伊藤忠公司那里,我拿到了日文汉卡的线路图,也拿到了一块日文汉卡作为参照样板,同时,日本人也给了我们该汉卡中固件的程序清单。
从原理上说,中文汉卡和日文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中文汉字数量多一些。所以,我把日文汉卡的线路图稍作修改,增加了汉字字库芯片的容量,这并不难。其次,就是仿造日文汉卡,画出中文汉卡的印刷版的布线图,这个也属于照猫画虎。汉卡固件中的程序,也只需做一点点小修改就可以了。由于制作掩膜汉字字库成本非常高,所以我们汉卡采用EPROM芯片,汉卡上只焊上芯片插座,然后再把字库写入EPROM芯片中,插在汉卡的插座上。为了搞这个开发工作,我们购买了用于开发的仿真器和EPROM写入器。
设计完成后,我就制作了一块印刷线路样板,然后烧制了新的固件和一套中文汉字字库(由若干片EPROM构成),做成了该打印机的第一块中文汉卡。将该汉卡插入打印机的汉卡插槽后,只要电脑向打印机发送中文的国标码,该汉卡就会根据国标码把相应的汉字点阵取出来打印。
我运气很好,这第一块板子,第一次调试就成功了。
为什么说是运气好?因为当成功之后,我们开始按照图纸进行批量生产,印刷板委托位于北京南苑的一家工厂生产,但是他们做出来的板子,大约有1/5是不合格的。也就是说,每100块板子,就有约20块插上芯片之后不能正常工作。其印刷线路不是短路,就是断路,需要我们用万用表以及其它工具进行检查和修理。记得其中有一块有问题的板子,我检查了24小时也没找出问题所在。所以当时我曾说过,如果我开发的第一块就是这块,那我可能就丧失信心,以失败告终。可见,人有时候也要有点运气。
南苑这家工厂,据说还是北京比较好的工厂,质量居然如此。因此王安时说,别在内地做了,拿到香港去生产吧!所以后来这些汉卡的制作,都是在香港完成的。香港做好的板子,拿过来每块都是好的,不必我们再一一去检测。这件事告诉我,如果要谈到生产,工艺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质量,才谈得上效率。
这块汉卡的开发工作,是我在1985年在四通干的第一项技术活。其实,里面没有创新,只是仿制而已。虽然如此,也还是需要一点基础的。有了这块汉卡后,为打印机的销售提供了一种可选的部件。而且,汉卡的利润还比较高。
1985年,是四通的1570彩色打印机年。
这里我要特别提及一个人,85年,四通还没有几位开发人员,由于做汉卡,需要能做印刷板的技工,我招聘了一位小伙子叫侯璟琳,他只有高中毕业的学历,但是动手能力极强,干活特别细心,工作极端负责。手很巧,人很聪明,进口的SONY CD唱机坏了,他拆开看一看就能修好。此外,他待人非常诚恳,和我一起工作的时候对我非常尊敬。四通两次派他去日本学习,后来成为打字机维修的骨干,可惜在1988年1月的一次空难中遇难了。曾经在四通普通岗位上工作过的优秀人才很多,他就是其中一位。
下图:当年四通公司门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