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评谈 |
唯心主义时代
按理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对宇宙存在的两种相异的思考方式。不过,这种学术上的“平等”大概只存在于哲学中。事实上,由于强烈的政治功利性,前者已逐渐成为我们的“正统”和“主流”,而后者则日见面目可憎。不过在民间社会和社会个体之中,却存在着一个相逆的过程:唯物主义因其官方的色彩而渐丧学术的亲和力,而唯心主义恰恰因其主观性,却显得更有生存能力。
不过,主观世界的“泛滥”显然不是妙事。个人的想象多一些、感性多一些,虽然不是洪水猛兽,但从根本上说,这并不符合生活的艺术。在文学中,“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及其惊人相似的政治文学描述确实令人难以容忍;而在另一方面,插上门拉下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所谓个性化写作,却也令人不敢恭雄。事实上,那些伟大的史诗般的巨作,无论怎样冠以浪漫主义的前缀,却总能让人透过行云流水的文字看到一颗深沉的心灵,它来自平凡的生活。
罗素在《 历史作为一种艺术》 中称:“不偏不倚的历史学家,将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作家。”他以哲学家特有的幽默和热情丢弃了历史中的科学。历史自身究竟有无规律,这个问题似乎不是史学问题而更像是一个“时间”问题,在19 世纪以前它的答案是“有”,而现在却很难回答,因为“一封文件的丧失,一个男人或女人突然间所产生的一个狂念都曾改变历史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