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抑“天价演出票”是个系统工程
张长城
关于文化演出的高票价的讨论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但讨论归讨论,呼吁归呼吁,票价还是居高不下,甚至还有继续飙高的倾向。
解决“天价演出票”不能简单的靠政府的行政命令,也不应该一切简单的归结为“存在既是合理”完全依靠所谓“市场调节”,因为文化产品不仅仅是具有普通的商品属性,也是国民教育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起更大的主导作用,通过服务和政策倾斜等方式来培育和完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系统工程来从根本上解决“天价演出票”的问题。
天价票的危害
天价演出票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不利于形成有序的市场
推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天价票必然会成为市场良性发展的阻碍。演出票价动辄成百上千,甚至出现数万元的天价票,与我们的国民收入完全不成正比,不要说工人、农民、学生等没有可能具备消费能力,即使是所谓的“公司白领”和“高收入人群”,如果看一个演出的代价是半个月,甚至半年的收入,也是不可能把看演出作为一个经常性的文化消费活动的。但天价票的事实存在,说明还是有买方存在,只是这买方是“集团消费”和“公款消费”的“公关成本”,这种靠单一的消费群体来支撑整个市场不仅是不正常的,甚至是危险的,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也不可能形成市场的多元化和秩序化发育。
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消费群
当天价票使文化艺术活动成为一种“贵”族活动的时候,必然把大多数因“贵”而望而却步的普通人挡在了天价票的高门槛外,不但不利于形成理性而稳定的消费群,更使普通百姓对文艺活动出现隔离感和对立情绪。
一个成熟的市场是靠相当数量,稳定的经常性消费者来作为基础和支撑的,一个成熟的演出市场是需要有一个占相当比例的社会群体把看演出作为非常正常,非常普通的文化消费行为既是生活的调剂,也潜移默化的进行心灵提升。当高票价把普通民众拦在剧场之外的时候,当看演出成为一个奢侈的高消费行为时,这个市场必然是扭曲的,非常不必要的制造出另外一种“社会等级”。一个没有公众参与的演出不是成功的演出,没有多层次,稳定消费群体的文化市场也不是健康的文化市场,理论正确的“市场决定价格”因为忽视了“价格也决定市场”的辩证反作用力,使文化消费成为“文化消费特权”伤害了普通民众的文化消费权益。
共生市场的事实存在成为市场良性发育的反动
天价票的存在,也实质性的制造了另外一个市场,是“权钱交易”的市场和“黄牛”市场,在剧场外面的倒票一族是非常可观的一个特殊群组,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风景”,他们手里往往持有大量的“贵宾票”“赠票”,他们启动了另外一个貌似公平的“市场规律”,动辄成千上万的好票,贵票,经过讨价还价和演出时间的迫近,你可以半价,甚至2折,1折的买到,如果,双方都满意的达成交易的话,那么这个一折或两折的价格就应该是“合理”的价格,问题出来了,票面价和成交价之间的差价去了哪?谁在为这个差价买单?黄牛票已经成了一个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甚至某些演出时人数蔚为壮观,扰乱的不仅仅是演出市场,更反映出一个大家不愿明说但人人心领神会的“潜规则”。
价格背离使文艺产品的特殊属性无从发挥
天价票使文艺活动的国民教育属性无法发挥。
文化产品除了其娱乐功能外,还有一个特殊属性,就是国民教化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强大,国民素质,民族精神的强健,理智、理解和宽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文化艺术活动在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同时,也在引发观众的心灵和精神提升,当天价票使社会构成的大多数普通民众离文化艺术越来越远时,甚至产生对立和反感,是无法发挥文化艺术活动的国民教化作用的。
天价票有这么多危害,但他已经是个事实存在,其形成的内部机理是什么呢?政府、演出商,剧院、演出团体都对天价票深恶痛绝,但天价票却并没有因为大家的谴责和声讨而消灭,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妨从源头一层层分析。
天价票的背后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