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里不知身是客

(2007-02-28 23:25:31)

偶然翻到一篇文字,是去年这个时候写的,当时正在做《三更雨》,威尼斯双年展约我写点东西,我就写了这个,这个是草稿,最终给意大利的是英文稿,不过现在看,还是挺好玩的,呵呵,真快,一年一年,就象一天一天,梦里不知身是客。。。。

 

梦里不知身是客

 

局外人

——关于“三更雨·愿”

 

 

 

每个人都会走,但不会真的走,他将回来,因为有“愿”。。。。。。“轮回”观念是东方人非常重要的一个关于生命的态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儒、佛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重要的精神骨架,而这三种文化相互交融所产生的东方文化,使东方文化一直保持着一种神秘、隐忍和静寂的独特气质。

 

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里历史最悠久,最具东方原生状态的哲学精神,曾经对中国人的哲学观和世界观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当佛教文化从印度进入中国,并一度成为中国的国教,得到从官方到民间的普遍推行后,佛教的“轮回”和“因果”观念再次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除了道与佛外,儒家的一些非常具体化和程式化的价值评价和日常要求,混合了道与佛的哲学观,持续的影响着中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即使在文化已经开始高度融合、逐渐丧失自己的独特性的今天,在全球化的表象下面,中国人其实还是在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

 

在东方文化中,“阴阳”和“五行”并不仅仅是一个术语,而具有非常浓厚的实质意义。西方人所迷惑的中国说“差不多”“也许”多过说“是“还是”“否”,如果去看东方的“太极”就会理解为什么,太极的黑与白是典型的东方哲学观,既,“黑与白并不是绝对的”“黑的极致是白,白的极致是黑,黑里面是白,白里面是黑”。。。。。。

 

“三更雨”与其说是编导对自己个人感受的一个视觉化表达,不如说是编导对自己哲学观的一个剖面或取样。

 

三更,是个非常特殊的时刻,是一天中时间的终点,同时也是新的一天的始点,在这一刻,也是黑与白、夜与昼的交替期,而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在这一刻,在始与终重合的这一瞬间。

 

整个剧的五个段落,实际上是重合的,是同时发生的,是一个人的生命的五次轮回,而这五次不同的人生,就发生在从“0”到“1”的这个瞬间。

 

这五种人生,选取的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花、鸟、鱼、虫、草”,对应着“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中国人的生活其实是感性和充满对细节的关注的,因为感性,所以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好奇心,这些形成了中国人性格里的随意和飘逸,而对细节的关注,又使中国人往往敏感而固执,中国的汉唐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顶峰时期,表现在文化和艺术上尤为突出,比如诗歌,往往用极其精炼的20个字就可以描绘出一个生动的画面,或深刻的内心感受。

 

编导高艳津子在创作《三更雨》的过程中,不断提到时间和空间的重合概念,而生命历程的几十年或者100年里,看起来这漫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一切,包括爱与被爱,欢乐与痛苦,当你站在远处看,一切都发生在一个瞬间。在作品的80分钟里,高艳津子表现了一个生命的5次轮回,而在编导的内心,这5次生命的轮回,是发生在钟表的“咔嗒”这一个瞬间的中间,即从零到一的过程中,在这个人人忽视,几乎难以察觉的过程的存在中。

 

这个作品是个很极致的作品,编导在极大和极小中寻求一种存在的理由和过程,并对时间和空间重新结构,在矛盾中建立起新的平衡。

 

花,是关于美,是对传统的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的一个重新定义,就象一只本应该开放在春天的花,长在了秋天里,就象一个男性的身体里有一颗温柔、敏感,女性化的心,他是她?还是她是他?你可以自己定义,但这个定义是否有意义呢?什么是美,是个非常个人化的选择。

 

鸟,是关于荣誉的,再次强化一个矛盾,就是荣誉与自我的冲突。当一个英雄被人崇敬和赞颂时,这荣誉就成了一个束缚和羁绊,整个生命进入被预设的一个轨道,成为一个命运。中国传统戏曲中,靠旗是大英雄的象征,是勇猛和刚毅的象征,而编导把靠旗无限的放大,使一只鸟拥有了巨大的翅膀,而最终,能让鸟自由翱翔的翅膀过于庞大,使所有自由飞翔的欲望都成了一个梦想,生命是软弱的,无力承担荣誉本身过大的重量,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和自己作战的过程,而这个斗争中,没有英雄。

 

鱼,是关于存在,鱼是离不开水的,而水对于鱼来说,是感觉不到的,就象我们无法感觉到空气的存在一样,但这个无法感觉的事实存在失去的时候,你才能理解其实看起来几乎不存在的客观恰恰是我们主观世界的基础。就象生命,生命本身的意义没有区别,但因为依附在不同的客观存在中,我们说,有花,有草,有鱼,有鸟,其实,他们只是灵魂的附属物,中国人说“万物有灵”但是,哪个是永恒的呢?是万物,还是灵?

 

虫,编导想像了一个蚊子的爱情,但她爱的不是另外一个蚊子,而是一个人。这个爱情无疑是没有结果的,也没有表达的可能,只能守候和感觉。在感觉中存在,在感觉中弥散。

 

编导给我们提出了太多的问题和观察的角度,最终,编导借用唐朝诗人李白的诗给了一个并不明确的答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一个隐喻,是一个对自身追问的过程,是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

 

舞蹈在三更的锣声中开始,也在三更的锣声中结束,编导象一个入定的禅师,在01,这个时间的缝隙里经历了5次生命从本质到感情,从肉体到灵魂的轮回。这是在极大和极小不同尺度中的一次对自我的顿悟。

 

如是我闻,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既是色,色既是空,誓言是用手指蘸清水在石板上写字,我们看不到结果,但我们可以看见过程,没有结果,誓言仍在。

 

03-20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疲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